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留住鄉愁客自來

  • 發佈時間:2015-11-23 05:46:2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幾年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還是大別山中一個閉塞、貧窮的村落。可如今,村裏人都説,循著春天的紫雲英、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野菊、冬天的艷陽,就能找到美麗幸福的郝堂村。

  2011年,平橋區委書記王繼軍第一次踏進郝堂村時,這裡2300多村民有一多半在外謀生。王繼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部主任孫君等專家給郝堂村建設定下了“三尊重”(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莊肌理,尊重群眾意願)與“四不”(不挖山、不砍樹、不扒房、不填塘)的原則,走“政府引導,專家參與,村民自願,就地改造”的路子。

  剛開始改建時,村民們並不認可。張厚建是郝堂村的村民小組組長。村黨支部書記胡靜拉著孫君找張厚建做工作,張厚建家成了第一個試點改造家庭。孫君將青磚樓、馬頭墻等豫南民居傳統元素及時代感“畫”進了圖紙中,盡最大可能地保全自然景觀和傳統建築。張厚建家的房子改造僅花費不到8萬元,包括建築結構、功能改造、室內裝修及庭院景觀和生態系統的重建。當地政府還發給張厚建家2萬多元的補助。此後,郝堂村每一家房屋的改造圖紙幾乎都出自孫君之手。

  村民甘如生靠近河邊的土坯房,改造後成為村裏最受歡迎的景點。起初,甘如生拒絕在施工圖紙上簽字。“大家都是衝著老房子來的,如果咱們村子不是原來樣子,就沒人來了。”孫君説得誠懇在理,打動了甘如生。去年,甘如生也經營起了農家樂,平均每天接待上百人,生意越來越好。

  2011年,郝堂村貸款160萬元建設新農村。順應地形地勢,建起了污水處理管網,實行雨污分流;建造了小型化糞池;鼓勵推廣家用沼氣;改建水衝式三格化糞池衛生廁所。村頭的100多畝水田建成一個多功能的荷塘,成為郝堂吸引遊客的一道風景。村中鋪上碎石路面,保留了自然和原始的感覺,又有利於排水。道路兩邊種植了波斯菊、紫雲英等易於成活的花草,增加了村子的野趣,也起到了修復土壤的作用。

  “要讓鄉村變得可經營——把鄉村旅遊和農業發展協調起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谷建全認為,一些地方以城市思維改造農村,動輒拆村並居。郝堂的探索實踐,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農耕文明和村落文化的再發現、再認識。

  看到郝堂村的發展前景,“回流”的人越來越多。村裏的小學2011年在校學生僅68名,到今年升至237名。最初,政府與專家對郝堂的定位與希望就是“讓年輕人回來、讓鳥回來、讓民俗回來”。為吸引年輕人回來,村裏建起了回鄉青年創業合作社、農家樂合作社、郝堂村茶葉合作社,村集體註冊了屬於郝堂村民共用的品牌。

  岸芷軒裏,茶韻悠然,古書飄香。原來的一處荒地,用了本地的茅草、環保的免燒磚、透水的三合土等鄉土材料,經台灣建築師謝英俊之手搭建而成的“岸芷軒”,每天吸引著年輕人來這裡讀書、品茶。如今,岸芷軒由郝堂青年創業合作社經營,每週都會舉行電影放映、讀書會、沙龍、手工課等活動。

  看到村莊的變化,村民袁德宏帶著一家四口從湖南株洲回到了郝堂村。2011年,他的“湘裏鄉味”農家樂開業了。“店裏幾乎天天爆滿,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賺七八千。回來還能照顧老母親和兩個孩子,心裏踏實。”

  究竟有多少年輕人回到了郝堂村,胡靜心中最有數,“超過80%!年輕人回來的多了,郝堂村就更有生機和希望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