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調整結構搶佔轉型制高點

  • 發佈時間:2015-11-22 21:29:5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張君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北京市商務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全面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推動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民生商務,全市商務工作保持健康發展勢頭。

  商務發展新坐標

  聚焦一個主題圍繞兩條主線

  今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複雜,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商務發展也進入增長動力重構和發展方式轉換的新階段,面臨增速有所放緩、結構調整任務艱巨、轉型升級更加迫切等諸多挑戰。面對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市商務工作緊緊圍繞“聚焦一個主題,圍繞兩條主線”開展工作。

  聚焦“一個主題”,即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緊密結合貫徹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市實施意見,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將各項商務工作全面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加強京津冀三地商務部門協作,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按照“嚴控增量,疏解存量,保障民生”的思路,積極、有序地推進商務領域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相關産業疏解和調整工作。如:今年前三季度,各區縣已清退、拆除市場77個,營業面積51.5萬平方米(其中20個市場,3.5萬平方米屬未取得市場營業執照的“偽市場”);完成市場升級改造43個。動物園市場、大紅門市場、天意市場東區的疏解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圍繞“兩條主線”,即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今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北京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北京市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以此為契機,以開放試點統籌對外經濟貿易發展,開啟了構建北京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新篇章。與此同時,堅持商務惠民,著力發展民生商務,出台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劃,按照守住基本公共服務底線、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原則,加快推進生活性服務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內貿流通改革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1~9月,北京全市實現總消費1.3萬億元,同比增長8.3%;對外貿易總額3142.9億美元,基本符合預期目標;國際雙向投資總額194.6億美元,同比增長63.0%,各項指標進度符合或好于預期,為“十二五”圓滿收官奠定了良好基礎。

  民生商務新變化

  結構調整快品質全面提升

  消費市場結構調整加快。一是服務性消費不斷提速。根據市統計局資料顯示,在1~9月全市1.3萬億元消費總量中,服務性消費5987億元,佔比達到44.7%,增長10.8%,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額)增速4.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總消費提速的主要力量。二是網路零售領跑消費市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1270.9億元,同比增長38.8%,佔全市社零額比重為17.2%,拉動社零額增長5.1個百分點。表明便捷的網路零售模式,正深刻影響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三是改善型消費增長較快。如通訊器材類商品銷售高速增長,北京監測10家重點企業通訊器材類商品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325.4%。黃金類商品銷售已走出上半年的低迷期開始回暖,儘管受黃金價格大幅下跌影響明顯,但監測的3家重點企業實現零售額降幅持續收窄,銷量回升。

  全面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

  一是加強社區便民網點建設,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店(超市)、早餐、蔬菜零售、洗染、美容美發、家政服務、代收代繳和再生資源回收等8項基本便民服務在城市社區基本實現全覆蓋。1~8月,全市共完成服務圈示範點166個,覆蓋297個社區,惠及145.1萬居民。二是規範市場秩序,優化消費環境。強化規範、標準的引領作用,系統梳理便利店(超市)、餐飲、便民菜店、洗染、美容美發、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生活性服務業現行有效的160多個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範,指導行業協會進一步制定完善企業開業條件、經營管理規範、崗位服務規範,重點引導洗染、美容美發、家政服務等行業管理和服務規範實施。加強市場監管,重點在完善促銷監管、打擊侵權假冒、安全生産監管等方面加大了執法力度。以開展2015年商業服務業服務技能大賽系列活動為依託,加強人才培養與崗位技能培訓,促進行業素質和服務水準提升。三是促進流通方式現代化,便利市民生活。加快傳統商業和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引導家政、洗染等生活性服務企業發展O2O業務模式,榮昌“e袋洗”等由線下發展到線上,京東到家等由線上發展到線下;王府井百貨、金源新燕莎MALL、菜百等傳統商業企業依託電子商務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發地等農批市場探索線上資訊平臺向B2B、B2C交易平臺過渡。暢通老字號企業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渠道,16家企業組成的北京老字號網上專區在京東商城上線。鼓勵連鎖超市、便利店和“老字號”企業擴大直營連鎖規模,新增加盟連鎖備案企業64家。四是強化生活必需品保障體系建設,豐富市民“菜籃子”。在推進蔬菜零售網點建設的同時,著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市場,涌現出中糧我買網、沱沱工社等國內知名的農産品電商企業,京東、亞馬遜等上線農産品頻道,主打果蔬、水産等特色農産品行銷,各電商平臺銷售果蔬農産品同比增幅達50%。發揮區域協同優勢,推進以“農超對接”、“農餐對接”為主的京冀兩地産銷對接,降低蔬菜終端銷售價格。如:組織北京市商場超市、社區菜店、批發市場、餐飲和電商等30余家企業與張家口蔬菜合作組織、生産企業進行對接,開展“壩上蔬菜”進京銷售。五是落實保障措施,積極推進基金設立工作。按照市政府批准的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基金設立方案,積極推進基金設立工作,出臺了管理辦法,採取政府投入與吸收社會資本相結合方式,設立規模10億元左右的發展基金,支援生活性服務業企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市民生活。六是指導相關區縣率先推進實施,形成示範帶動效應。西城、東城、朝陽、豐臺等區明確了本區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表、重點示範建設項目,率先啟動了10個一站式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項目建設,並圍繞商業模式創新,有序推進社區O2O項目實施。相關區縣積極探索創新,凸顯區域亮點。西城區正研究制定生活性服務業網點建設規範和規劃,積極創建“生活性服務業示範區”;豐台區明確創建“現代生活服務業創新示範區”目標;東城區、朝陽區開展了“十三五”時期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工作。

  開放發展新舉措

  政策引導服務推動

  今年以來,北京牢牢把握首都開放型經濟特點,以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契機,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北京市開放發展進入新階段。

  投資便利化取得新突破。一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務院批復北京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以來,北京市已與商務部建立了部市合作機制,會同商務部印發了《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各項工作全面推進。10月27日,國務院發佈文件,決定自即日起至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市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和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包括取消外商投資飛機維修項目中方控股和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的限制,允許在北京市設立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經營中國內地居民出國遊業務以及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業務。至此,北京市試點的首批11條開放措施涉及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設定的行政審批和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已調整到位。政策利好充分激發了投資積極性,如外商投資飛機維修項目取消中方控股的限制後,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已開始接洽。二是推出投資便利化改革新措施。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制定北京市促進境外投資發展的實施方案,將境外投資由核準制變為備案制,並啟動境外投資網上無紙化備案。進一步下放外商投資企業登記審批許可權,在全市逐步實現“就近辦理、跨區登記”的通辦服務,自7月份以來已有600多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就近登記。三是服務企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開展經貿領域節能環保國際合作,建設國際合作生態創新園。組織開展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商務服務、總部經濟等領域招商推介活動。加強對“一帶一路”國家重點項目企業的服務,推動央地企業“抱團”發展,促進北京市企業參與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目前,北京市已在沿線27個國家有境外直接投資,投資領域涉及能源資源開發、裝備設備製造、房地産開發及農業合作項目等。

  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以及投資便利化服務措施不斷推出,使北京市國際雙向投資加快了邁向“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目標的步伐。1~9月,北京市實際利用外資123.7億美元,同比增長57.3%;吸收合同外資271.7億美元,同比增長2.1倍;累計境外直接投資70.9億美元,同比增長73.7%。

  促進外貿發展的新措施密集出臺。重點有:一是落實通關便利化。在全國率先實施京津冀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支援總部企業便捷通關。在平谷口岸(國家臨時開放口岸和國家進口肉類檢驗檢疫指定口岸)推行關檢聯合查驗平臺“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實現5個工作日內完成進口肉類産品檢驗檢疫。二是在全國率先實行出口退稅企業分類管理。101家一類企業可在2個工作日內完成退稅,出口退稅額佔全市的60%以上。三是搭建外貿服務平臺。利用聯合國貿易網點聯盟資源和北京涉外資源優勢,搭建對外經貿合作促進平臺,舉辦央地企業對接會,召開重點企業座談會,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拓展國際市場行銷渠道。四是擴大出口信用險政策覆蓋面。將統一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險範圍擴大到30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出口企業,風險保障由3萬美元提高到8萬美元,賠付比率由60%提高到80%,享受政策企業從4000余家擴大到5700多家。

  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了進出口數量穩定增長。據測算,1-9月北京地區貨物進出口數量總體增長4.8%,但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價格總體下降27.1%),貨物進出口呈現“量增價跌”特點,北京地區貨物進出口額同比出現下降。

  內外貿融合發展新模式成效顯現。通過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立外貿實體行銷渠道、落實離境退稅政策等措施,方便了市民購買國外商品,擴大了境外旅客購物需求。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方面。建設了首都機場快件監管中心等監管場所,海關、國檢等部門簡化了跨境電商監管流程。政府全額投資建設的公共資訊平臺上線運作,截至10月26日,已通過該平臺個人直購進口2.7萬票、10萬多個包裹、金額856萬元,涉及156個進口國家和地區。探索了一些跨境電商新模式,包括:打造以境外保稅備貨直購進口、保稅免稅一體化運作和境內保稅備貨為特色的O2O直購體驗店;對接境外品牌電商平臺和主流行銷渠道,為進出口企業和消費者搭建“平台中的平臺”;建立以跨境電商平臺、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為特色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發揮德國帕希姆國際機場保稅園、義大利帕爾瑪國際機場保稅園、法國夏鬥湖中法經貿園等海外經貿園區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建立展覽展示交易中心、海外倉,加速了國際行銷網路體系建設。林德集團、日上免稅行、“小笨鳥”、“歐商網”、“敦煌網”等企業發展加快。在推進離境退稅政策落地方面。7月1日,北京市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目前已有離境退稅商店143家。隨著政策宣傳力度的加大、退稅商店數量增加,政策效應加快顯現。僅9月份,就開具離境退稅申請單172張、銷售金額178.2萬元;受理離境退稅申請79張,金額69.6萬元;申請退稅金額7.8萬元,實退6.4萬元。

  轉型升級新亮點

  瞄準“高精尖”搶佔制高點

  流通方式現代化步伐加快。一是電子商務發展強勁。積極引導骨幹電子商務企業發展,支援中小電子商務企業做大做強。1~9月,網上零售額對社零額增量的貢獻率達到81%。社零額每增加100元,就有81元來自於網上零售貢獻;市民每購買100元的商品,就有17.2元通過網上購物實現。二是電子發票試點工作領跑全國。自2013年6月27日中國內地首張電子發票在北京誕生以來,北京市電子發票試點範圍已擴大至大型零售、電信和金融保險業。截至10月26日,20余家試點企業累計開具電子發票1.23億張,節約發票用紙80余噸。據試點企業京東商城測算,應用電子發票已累計為企業節約經營成本5000萬元。三是商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全面提速。一方面傳統商業企業依託電子商務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另一方面新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如:“百花蜂蜜”利用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北京工美集團的“工藝品C2B定制服務”,京東商城的社區O2O項目“京東到家”,小米科技在當代商城開設首家小米之家商場體驗店,菜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打造中國黃金珠寶的國民品牌,王府井百貨打造全渠道銷售服務體系,榮昌e袋洗“一站式洗衣服務”,北京城鄉貿易中心打造O2O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等。

  總部經濟貢獻突出。今年,圍繞服務和政策兩個方面,進一步促進總部經濟健康發展。完善“兩個機制”,即總部企業重大項目投資發現機制和總部企業跟進服務機制。搭建“一個平臺”,即籌建北京總部企業協會。同時,深入調研了解總部企業政策訴求,對接落實配套服務,包括總部企業外籍人員居留許可、稅收遵從合作協議簽署、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財務公司設立等方面的配套服務與支援政策等。今年全市落戶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總部企業75家,新認定跨國公司在京地區總部2家,累計達到155家。據市財政局統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北京市3937家總部企業貢獻了四成。

  服務貿易優勢明顯,“雙自主”企業出口持續增長。立足首都服務業發展優勢,通過採取完善引導性扶持措施,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發展配套支援政策,大力支援技術貿易、文化貿易、服務外包等發展,目前北京市服務貿易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1.1%,在全國佔比近兩成。1~9月,全市實現服務進出口總額73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2%。其中,服務進口額42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7%;服務出口額306多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5%。服務出口中的保險、金融、電信、電腦和資訊、文化和娛樂等服務貿易新興領域出口累計達191.3億美元,佔服務出口總額的62.3%;金融服務、文化和娛樂服務、建設服務、旅行服務出口分別增長63.4%、43.7%、24.4%和19.3%。

  依託首都科技創新優勢,採取對“雙自主”出口企業投保短期信用險給予下調費率、優先滿足承保限額、優先處理賠案等措施,培育和擴大“雙自主”企業出口規模。1~9月,北京市“雙自主”企業出口在貨物貿易中佔比達14.4%,比去年提高0.9個百分點,新增出口5000萬美元以上的“雙自主”企業5家,累計達到18家。

  利用外資結構更優,對外投資明顯提速。

  1~9月,北京市引資項目達1057個,同比增長11.3%;吸收合同外資271.7億美元,是2014年同期的2.1倍;實際到位外資123.7億美元,在全國佔比13%。從商務部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實際吸引外資進入全國前五位,在名列前茅的幾個省市中增幅以57.3%位居第一。今年利用外資突出呈現“結構優”的特點。一是金融、科技等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六大重點領域吸收外資大幅增長。1~9月服務業入資118.1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95.5%,其中六大開放重點領域新批項目821個,入資91.6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74.1%。二是餐飲、文體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成為引資亮點。餐飲業新設外資企業18家,合同外資增長2.2倍;文體娛樂業新設外資企業35家,合同外資增長33.3%。三是外商投資高端功能性機構繼續增加。新增境外跨國公司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25家,累計達到787家。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0個,累計達到718個。四是股權投資、跨境人民幣投資成為引進外資的重要方式。進行股權轉讓和並購的企業達539家,交易金額93.1億美元,同比增長11.2倍。以跨境人民幣方式投資的企業有36家,投資46.5億元人民幣,增長7.8%。

  1~9月,北京市企業累計境外直接投資額70.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佔我國境外直接投資額的8.1%(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三位),也凸顯了北京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北京市優勢産業領域境外投資強度不斷加大。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分別佔全市境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3.0%、17.9%和12.5%。文化領域境外投資活躍,萬達電影院線、博納影業集團分別進入澳大利亞、美國市場,經營電影院線、電影投資等。大額單項投資顯著增加。大額投資企業數量穩步增長,累計直接投資額過千萬美元的企業共85家。投資方式更加多樣。涌現出一些大型的國際並購項目,通過國際並購快速實現企業跨國經營,佈局全球。如: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香港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收購美國西部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成為今年以來北京市投資規模最大的跨國並購項目。

  1~9月,北京市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7.0億美元,新簽合同額19.8億美元。新簽合同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27個,總金額18.0億美元,其中1億美元以上項目4個。在對外承包工程領域,業務模式不斷創新,企業加大了對公私合營(PPP)、建造轉讓(BT)、建造-運營-轉讓(BOT)模式的研究和推動,積極探索以小額投資入股獲取項目建設權。如北京建工集團投資入股英國曼徹斯特空港城項目,獲得了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合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