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田裏如何“長出”高效益

  • 發佈時間:2015-11-20 05:52: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我國糧食又豐收了,農民也能增收嗎?近日記者跟隨“興糧惠農進萬家”工作組深入糧食主産區一探究竟。

  糧食優質銷路好

  黑龍江省五常市五常鎮遠景村博遠種養殖合作社技術指導趙淑敏告訴記者,他們合作社有1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為了保證品質,農民普遍採用人工收割、打捆,稻穗朝上豎立在地裏進行自然晾曬。等稻穀降到安全水分後集中進行脫粒,由合作社品質監管人員和農民共同簽字,封袋過秤,拉到合作社指定倉庫儲存。“這樣就可以對水稻進行全程品質監管,可追溯到種植戶。”趙淑敏説。

  五常市是我國優質水稻産區,常年種植面積達230萬畝左右,今年每斤稻穀收購價格在2元以上。五常市商務糧食局局長畢萬仁告訴記者,五常市有大米加工企業293家,年加工能力達560多萬噸,遠高於本地每年71.4萬噸的稻穀産量。中糧、北大荒、華潤、東方、益海嘉裏等糧食加工企業紛紛進駐五常,通過代收代儲的形式參與大米收購。“由於五常大米在國內熱銷,多元收購主體展開激烈競爭,使五常水稻價格一直走強。”畢萬仁説。

  在五常市金福糧油加工園區內,一輛輛運糧車正在等著過磅卸糧。公司副總經理何忠滿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年加工稻穀30萬噸,倉儲能力5萬噸,一般每年儲存4萬噸稻穀。今年新糧一上市,他們就開始以每斤2.2元至2.4元的價格收購稻穀,每天收購量在500至600噸之間,隨時收購隨時加工。“五常市大米加工企業眾多,本地優質稻供不應求,我們必須早早開庫收購。”何忠滿説。

  現在我國糧食消費需求正在由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轉變,為適應這種變化,一些糧食主産區實行糧食産量與品質並重戰略,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糧。黑龍江省糧食局農村處副處長曲景海説,今年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以上,以前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小,由於銷路好,現在優質水稻種植面積越來越多。

  吉林省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今年糧食總産量達760億斤,其中水稻産量穩定在120億斤左右。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説,近年來吉林大力實施“健康米”工程,水稻優良品種種植比例不斷提高,促進了吉林省水稻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轉變,大米品質優勢向效益優勢轉變。吉林的水稻收購平均每斤價格高出國家最低保護價0.2元左右,90%的水稻流向市場,吉林大米的品牌價值得到有效提升,農民收入也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産需銜接待加強

  目前造成我國糧食收購市場出現一些問題的重要原因是生産環節和流通環節銜接不順暢,在某些糧食品種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仍然有部分糧食品種嚴重短缺,一些加工企業正在為找不到合適的糧源發愁。專家認為,生産和需求要協調發展,農民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生産適銷對路的糧食。

  記者在河南金天地面業有限公司看到,一輛滿載小麥的三輪車正駛出廠區。公司總經理時愛雲告訴記者,這車小麥不符合他們的用糧需求,被拒收了。作為一家生産燴面專用粉的小型加工企業,他們所用小麥是市場上的稀缺品種。“這幾年,我國小麥大獲豐收,但能滿足企業特殊需求的小麥品種還非常短缺。”時愛雲説。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副總經理劉正敏表示,由於托市政策並未體現出不同品種小麥的政策差別,導致優質小麥的優價特性難以發揮,進而影響到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而那些已經種植優質小麥的農民,往往在收穫時因條件限制沒有單收單打,也缺乏分類、分品種存放的條件,優質小麥和普通小麥常混雜在一起,埋沒了優質小麥的優質特性。很多糧食企業表示,在政策性糧食交易中,只能買到普通的“大陸貨”,優質小麥難以買到。

  記者了解到,很多糧食加工企業為了確保糧源品質,開始由生産環節向上游延伸産業鏈,建立糧源基地。在五常市,北大荒、華潤和東方等大型糧食加工企業利用自身的資金、人才、技術優勢紛紛進入種植領域,提前控制稻源,與農民簽訂承包合同,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

  由於糧食産需銜接不順暢,一定程度上導致糧食庫存高企、進口激增等問題,不僅造成糧食資源浪費,還給糧食保管帶來很大難度。一位權威糧食專家認為,要解決當前糧食生産和流通的問題,必須採取可行的措施,促進糧食生産和需求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應該根據市場需求來安排糧食生産,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從目前生産水準看,要保證和穩定小麥、稻穀種植面積,保證稻穀、小麥産需基本平衡;調整和優化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5000萬畝。

  “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是當前解決我國糧食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既能實現糧食産需有效對接,避免了糧食資源浪費,又減輕了國家為保管糧食付出的巨大財政成本。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引導農民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這位權威專家説。

  恢複合理輪作制

  近年來,一些糧食主産區因為過度追求糧食品質和經濟效益,一些合理的農作物輪作制度被破壞,多年重茬種植,造成土壤生態環境破壞、農作物減産等一系列問題。恢複合理的輪作制度,有助於解決當前糧食生産中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糧食總産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然而,受比較效益等因素影響,黑龍江省南部地區大豆與玉米、小麥合理輪作體系被破壞,玉米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大豆和小麥種植面積急劇萎縮。克東縣是傳統的大豆主産區,大豆種植面積曾經達到170萬畝以上,近年來大豆種植效益較低,農民紛紛改種玉米,大豆種植面積下降到100萬畝左右。

  專家認為,過分強調比較效益,放棄合理輪作體系,忽略糧食作物生長環境和生態平衡保護,將導致土壤養分單一消耗,肥沃的土壤流失,病、蟲、草害壓力加大,生態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立足於糧食持續增産和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的原則,確定主要糧食優勢産業帶,通過建立糧食主産區利益保護機制,引導主要糧食作物的合理佈局和科學輪作。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推進玉米與大豆輪作,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據了解,農業部為了提高農業生産的綜合效益和土地的耕作品質,今年在東北地區推行了“糧豆輪作”項目。黑龍江北安市是試點之一,該市今年落實輪作面積2.7萬畝,每畝補貼150元。由於大豆便於種植管理,還能培肥地力,又有國家補貼,非常受農民歡迎。

  實行糧豆輪作,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不僅減少了玉米種植面積,扭轉大豆種植面積持續下滑的態勢,還可以保護耕地。記者在黑龍江採訪時了解到,當地一些農民仍然遵循著大豆與玉米輪作制。克東縣昌盛鄉安全村現代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赫永東告訴記者,雖然大豆種植效益低於玉米,但是為了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農作物病蟲害,他們一直保持著玉米、大豆輪作的習慣。但是,也有很多農民認為大豆種植效益低下,不願意實行輪作。專家認為,國家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種植大豆補貼力度,引導和鼓勵農民實行玉米、大豆輪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