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亟需改革破冰 高校應成為創新源頭的蓄水池

  • 發佈時間:2015-11-18 08: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校是我國創新的主陣地之一,高校學生創業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産生積極影響,這些都有力地支撐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但是,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人才的現象,極大地阻礙著創新能量的發揮,亟需改革破冰。“十三五”時期是我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新一輪改革的啟動期,當高校成為創新源頭的蓄水池,當學生成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我國的創新發展也就擁有了更加強大持久的驅動力

  創新發展需要人才支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我國擁有2000多所高校,每年有700多萬畢業生,佔當年新增勞動力的半數。可以説,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重點在高校。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高校也成為創新的主陣地之一。在日前落幕的首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大學生們帶來的無人直升機、3D人體掃描器、手機廣告軟體等項目更是具有相當高的科技含量,許多指標已處於世界領先水準,讓不少見多識廣的投資人連説“沒想到”。

  除此之外,高校學生創業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産生積極影響。國家工商總局的相關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創辦私營企業對就業的帶動效應明顯高於一般企業,創業者學歷為初中的企業平均僱員數量為9.04人,創業者學歷為研究生的企業平均僱員數量則為18.22人。

  無論創新的技術含量還是創業的帶動作用,都有力地證明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顯著進步、有力地支撐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然而,面對歐美國家的牛津、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我國在高校教育水準上還有一定差距,長期以來,普遍存在重科研、輕人才的現象,極大地阻礙著高校創新能量的發揮。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受到體制機制的束縛。曾經有高校學者表示,不是自己不想好好教學生,只是評價機制逼得自己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寫論文、爭項目;同時,科研成果轉化掣肘太多,好不容易研究出的成果往往停留在紙面上,很難轉化成滿足市場需求的産品。

  高校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必須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決。“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推進有特色高水準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國務院近日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提出,從2016年起,跟五年規劃同步,以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準、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為重點建設任務;還特別提出,要實現關鍵環節突破,加快推進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制機制、資源募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推動高校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成為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都為我國高校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對症下藥、切實可行的指導方針。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新一輪改革的啟動期。當高校成為創新源頭的蓄水池,當學生成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我國的創新發展也就擁有了更加強大持久的驅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聞徵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