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客的“困惑”:開張不到100天員工換3批
- 發佈時間:2015-11-17 13: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貴陽11月17日電 題:貴州:大學生創客的“困惑”
作者 楊雲
“開張營業不到100天,員工就已經補充更換了三批,最長的做了50天,最短的3天。”在貴陽市觀山湖區黃強的小店裏,大學剛畢業就自主創業的他向記者傾訴著創業的種種艱辛,“創業最難的不是辛苦勞累、不是缺資金、不是沒政策,而是缺好的創業夥伴。”
“風險太大,看不到未來,半途而廢,讓許多大學生創業者火苗一樣躥起冰雪一樣消融。”在貴州貴安新區大學城裏的大學生創客劉曉彤同樣有相同的“困惑”,“創業職業素養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創業者,給創業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成本。”
“當整個世界都在談論著‘改變’、‘創新’等時髦的概念時,我給我的夥伴們反覆強調‘忠誠’、‘敬業’、‘信用’這些‘陳舊’的商業信條,我認為任何時候,這些觀念都會讓創業者受益。”在貴州省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年輕的創客邱剛反問記者,“只有才華,沒有責任心,缺乏職業精神,創業是否真的能夠順利前行?”
連日來,記者在貴州多個創客培育基地走訪了解到,困擾大多數大學生創客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政策扶持、資金貸款等宏觀問題,而是諸如員工素質、創業職業能力、市場資訊獲得等等十分微觀具體的問題。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5年的政府報告裏新出現一個熱詞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在這一年裏,“雙引擎”之一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吸引著無數夢想者前赴後繼加入創客大軍。
共青團貴州省委副書記劉銳認為,“創業者面臨的困難很具體,當然,這些也都是創業的必由之路。為此,共青團貴州省委發起成立了貴州首個‘創客’孵化器——黔青夢工場,在這一‘創客’孵化空間,創業青年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支援。”
“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把青年創業想法的‘種子’孵化成‘小苗’的問題。”貴州大學黨委書記陳堅認為,青年創業者們第一需要低成本獲得資源,第二需要找到合適的創業夥伴,第三需要有人幫忙研究清楚未來的市場。
“創客”正在成為這個創新時代夢想者的代名詞。而大學生更是一支蓬勃生長的創新創業生力軍。據相關部門粗略統計,現在每年700萬左右高校畢業生中自主創業人員約佔總量2%左右。再加上往屆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每年大學生創業群體約有20萬人。
根據國際普遍規律,大學生創業容易受社會資源、實踐經驗、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成功者鳳毛麟角。走出“溫室”的大學生“創客”,還要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問題。
一直關注青年創業就業問題的貴州盛華職業學院執行院長孫偉博士認為,“青年創客們必須要不斷培養和提高自我綜合能力,比如像實踐能力、科研動手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領導能力、溝通能力,還有要果敢、有擔當、有團隊意識。有了強大的心理素質之後,還要鍛鍊自己的商業洞察力。”
“自主創業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這條路上會有痛苦也會有快樂,會對心理承受能力給予極大的考驗。”孫偉認為,“剛出校門的學生不懂市場、不懂銷售,也不太懂産品,需要指導,特別是産業裏有經驗老師的指導,一方面借鑒閱歷,一方面搭建人脈。”
記者走訪貴州多所高校及職業院校了解到,在一些學校,開設創業課的老師本身沒有創業經驗,老師只憑課本知識講創業,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些學校嘗試邀請校外企業家擔任創業教師,但這些人即使能抽空前來,也大多是概略地講講創業經歷和人生感受,隨意性較大,效果不理想。由於創業教育效果不佳,學生普遍創業意識淡薄,不少學生甚至曲解了創業的概念。
孫偉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有其特殊性,應分兩個層面進行引導。一是要面向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意識、精神、理念培養,此部分可由接受過創業培訓的教師承擔,屬於通識教育。二是要面向有創業意願或有創業項目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實踐課程,由有創業經歷的企業家和專業研究背景的專家教授參與授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與國家一系列促發展政策的結合,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的動力資源,也是富民之計、強國之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降低創業成本,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網際網路+”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對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創業專家也指出,為扶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應該有更多創業園區、創業苗圃、孵化器、創業加速器等不同名稱的孵化器形式進入學校落地開花,但同時也要避免孵化器項目一擁而上,讓項目僅停留在“造殼”形式上,不僅難以發揮實質作用,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同質化惡性競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