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生命力在於聯結農民利益

  • 發佈時間:2015-11-17 07:32: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二五”是國家對農業産業化支援力度不斷加大的一個時期,是農業産業化發展品質和效果持續提高的一個時期,農業産業化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亮點,一大批龍頭企業得到成長,企業帶農增收能力得到不斷增強。

  當前,農業面臨著價格“天花板”封頂和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擠壓,龍頭企業的經營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亟需調整方向、積蓄力量,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即將到來的“十三五”。對此,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就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一二三産融合以及農業“走出去”等問題明確提出,堅持農業産業化的發展方向不變,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決心不變,鼓勵企業帶農增收致富的理念不變。特別是要通過加強政策創新、強化指導服務,為龍頭企業發展成長創造優良的生存環境。

  企業要研究産業經營方式,更要學會與農民打交道

  龍頭企業把工業化理念和組織方式,以及網際網路技術和思維方式引進農業,不斷創新投入的方式、服務的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民分工就業,提高了農戶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催生了一大批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

  工商資本下鄉,企業到農村租地搞經營,不適宜大面積、長時間租種土地,因為成本高、風險大,可以通過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來組織、帶動、管理農民,從而實現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企業到農村建廠投資,要把精力放在怎樣去組織農民,怎樣讓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上。

  針對不同的産業、不同的農産品,龍頭企業要善於研究其經營方式,研究和農民打交道的方式。龍頭企業可以領創辦合作社,合作社也可以辦企業,創新鼓勵農民用土地經營權入股産業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企業應擔負帶農增收的社會責任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也迫切要求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轉方式、調結構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一條主線,要把農業引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道路上來。

  衡量一個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光看企業自身增加了多少利潤,賣了多少産品,更重要的是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助推農民實現小康上,企業應發揮作用,企業可以成為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支生力軍。

  過去一個時期,土地的開發強度過大,耕地品質在下降,地下水超採的問題突出,化肥農藥使用量過多,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地膜等都對農業面源污染造成危害。可以説,資源的緊約束也迫切需要農業轉變發展方式。

  今年以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價格下跌,我國農産品國際競爭力在減弱。因此,在與國際企業巨頭博弈中,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能與之抗衡的本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不要只追求市場與數量的擴張,企業要做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捍衛者

  “現在不愁生産不出來,只愁生産出來了賣不掉,賣不出好價錢”。前幾年我們剛剛引進大櫻桃時,一斤能賣上百元,而現在人人都能吃得起。因為品種好,利潤高,短期內就會迅速增加種植面積,聚集更多人逐利投身這一品種。但時間一長,品種優勢就會蕩然無存,大量産品上市造成價格下跌。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引導調節,切忌盲目跟風市場。

  企業在提高規模化和集約化水準的同時,要將生産導向轉為消費導向,要根據市場需要什麼,企業就來組織生産什麼,將農戶分散的生産能力聚合,實現與市場的對接。

  如今,中國百姓已經從吃飽、吃好的需求,轉為對食品品質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龍頭企業就要在生産環節上做到全程可控,在産品品質上做到安全放心。企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市場擴張和利潤所得,更要在提高農産品品質上下功夫。

  龍頭企業作為市場中非匿名的交易者,其市場信譽和品牌價值都與産品品質息息相關。因此,企業要建立高標準的生産基地,統一投入品生産工藝和生産技術,加大對農民種養技術的規範與培訓,做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捍衛者。

  要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企業須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龍頭企業要做當仁不讓的生力軍。這其中,科技創新尤為重要。

  龍頭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要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引導技術人員以及智慧財産權入股,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通過聯合攻關,來提高農業的科技水準和農産品加工的推陳出新。

  現在,龍頭企業都非常重視科技研發和産品創新,企業完全可以成為創新主體。

  目前,我國農業中的一些種植品種,種子是進口國外的,部分糧食也是進口的,肉類、水産類的進口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龍頭企業能在種子研發、品種創新、農産品保鮮,以及生産設備研發等領域多動腦筋。

  向“今天種糧,明天就想搞房地産”的違法行為説“不”

  土地規模經營不是攤大餅,要把握好適度,把控好風險,不是越大越好。

  現在的土地流轉費水漲船高,已成為企業成本支出的一大佔比。當企業面臨風險的時候,就很容易滋生問題,比如土地使用上就會出現非農化、非糧化的問題。

  因此,龍頭企業決不能打土地的歪主意,對於“今天種糧,明天搞設施,後天就想搞房地産”的違法行為要堅決説“不”,對於土地有可能出現的異動現象要保持高度警惕。

  龍頭企業應該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要領著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轉;把種養等生産環節留給農民去做,企業的重心則應放在加工、銷售等環節上,同時對農民做好産前、産中、産後的服務,包括資訊技術指導、物流運輸、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

  促一二三産融合,龍頭企業既要延長産業鏈,更要提升價值鏈

  發展農業産業化,就是要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發展的品質和效益,讓農民分享各個環節的收益成果。

  一二三産融合涉及産業鏈上各個經營主體的跨界滲透,是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經營主體融合交集的過程。龍頭企業應成為資源要素融合滲透的推動者,集聚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加快産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從而成為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的一個重要主體。

  在延長産業鏈上,龍頭企業要善於向前後延伸、跨界發展,在搞好主業的基礎上,順著産業鏈把服務、流通、行銷等産業搞起來;而在提升價值鏈方面,龍頭企業要把農産品通過精深加工使其增值,通過精細化管理創出品牌,實現農産品優質優價,讓農民從生産、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都能分享收益。在“網際網路+”時代,農業也催生出不少新業態,如定制農業、創意農業等,龍頭企業可以成為推動者。

  企業如何

  “走出去

  ”?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

  “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龍頭企業應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去,而“一帶一路”也為龍頭企業“走出去”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農業貿易國,但我們在國際農産品市場競爭中主要還處於守勢,一年進出口貿易1700億元,進口就要1000多億元。因此,我們要推動更多的農産品“走出去”,為我們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不僅能為我們的産品、技術、裝備開闢新的發展空間,同時通過適量的資源控制,也能對我國資源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創造條件。

  近年來,我國農業“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主要方向一個是“一帶一路”沿線,另一個就是南美、非洲等資源比較好的地區。今後,企業在“走出去”中,要從偏重産品貿易和技術合作向投資合作等方向轉變,加大工廠和流通設施等的建設力度,在國外要做好風險評估,審慎租地、購地。

  本欄目稿件均由本報記者買天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