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遼寧:民營經濟的創客春天

  • 發佈時間:2015-11-17 00: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民網瀋陽11月17日電(白真智 張曉赫)新常態之下,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潛力、動力從哪來?顯然不能再單單依靠一枝獨大的國有經濟了。

  “深圳等南方地區為什麼發達?因為人家的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活力非常好。振興東北,只靠國有企業不行,要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才行。”在遼寧調研期間,接觸的多位地方領導都發出了近乎默契的感喟。

  “過去,東北普遍不注重市場的力量,不注重民營經濟的力量,不注重輕工業的力量,時代向前,在國家市場經濟前進的大潮流中,東北都要儘早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的一席話,準確的擊中了東北長期以來政府、國企強勢,市場弱勢,民營經濟過少的痛點。

  但現在,作為這些反思所轉化成的實際效果,從簡政放權改革機制體制到推出《發展民營經濟實施方案》,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爆,遼寧的民營經濟的欠賬,在得到政策修復支援的同時,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補短板的過程,也是實現經濟發展“雙輪驅動”的過程,這也正回答了東北振興潛力、動力何處來的問題。

  創新驅動的“遠大模式”

  提起東北的民營企業,外界的印象還多停留在為國企跑龍套、搞配套上,但新常態之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逐漸擺脫邊緣化的角色定位,走出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這中間,瀋陽遠大集團成為了佼佼者。

  “我從新加坡來,我的一個德國博士同學先來了科技園,覺得不錯,又把我也喊來了。現在我有兩個超聲波研究項目獲得了遠大1000萬的投資。”趙夙對未來信心滿滿,因為他的一個研究項目已經接近尾聲了。一旦産品化,按照科技園的創新制度,收益部分至少50%是給科技人員直接分配的,而除了這些一次性收益,他也會以佔股、分紅或者是技術諮詢等形式獲得終身收益。

  這是記者在瀋陽遠大科技園中採訪到的一幕,趙夙是這裡超聲波研究院的負責人。能夠吸引他前來,並讓他對未來信心滿滿的,正是遠大集團的“遠大模式”。

  所謂“遠大模式”,即遠大集團實施的“智慧財産權私有化”機制——科技研發人員的知識、技術、智慧財産權全部作為商品進行轉讓。科技人員在獲得研發成果轉讓收益的基礎上,産品在市場上每完成一次銷售,研發人員都能再獲得一定比例提成。這意味著科研人員不僅可獲得集團提供的技術轉讓費用,而且可終身受益自己研發産品創造的價值,即“版權稅”。這一模式,徹底改變了原有體制下由行政幹部管理科研的傳統低效方式,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對於那些想幹事、懷有創業夢想的科研人,這個模式的誘惑力不可小視。同樣被政策吸引的,還有廣東人李遠平,他剛剛從新加坡回國,目前在做一個機器人項目。“我剛來,項目正在立項,科技園對我的誘惑很直接,公司投資、科技研發與産業運營分離,等於我是半創業,直接降低了創業風險。

  于企業,這也是一條與科研人員共贏的高成長模式。長期以來,東北地區招大商、大招商的習慣,一直被人詬病在創新驅動的機制體制形成上欠賬不少。科研處於從屬地位、科研人員動力不足、高端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科技成果轉化不暢……也一直被認為是阻礙企業科技創新的老大難問題。

  正是依靠“知識私有化”的模式創新,遠大集團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向高端技術密集型的跨越。科技園成立以來,遠大已經在環境工程、先進製造、電力電子等領域,吸引了一批科研人才。借助科技創新的強大支撐,遠大集團不斷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向市場提供更全面先進的解決方案,由此實現市場競爭的良性迴圈與主動權,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雙創”中的“小而美”

  除了以遠大集團為代表大型民營企業,更多“小而美”的民營企業也正在遼寧掀起的“雙創”大潮中不斷涌現。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遼寧各級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簡政放權。工商登記制度,也即將從目前的“三證合一”變成“一照一碼”。這種以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的舉措十分有效。在去年同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遼寧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突破20萬戶,創歷史新高。

  張瀟瀚的瀋陽藍平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公司是一家網際網路汽車銷售企業,今年7月份成立,還只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個新丁,員工人數也不過百。“別看小,公司已獲得風險投資3000萬元。”張瀟涵信心滿滿。而在盈利模式上,他的構想是區別於傳統4S店銷售模式,通過網際網路獲客,並將潛在的客戶流直接導向線下的4S店或車企。

  “目前我們的引流過去的資訊流的成交率大概在10%。”高成交率也讓張瀟瀚更加堅定自己的“網際網路+”模式,“現在年輕人通過網路了解産品的習慣已經養成,而我們通過一些有趣的APP,比如‘讓座’等,也可以快速了解到一些人群的購車意願或需求,這樣就增加了資訊流的含金量。”

  這只是遼寧近兩年來上百萬創業大軍的一個縮影。許多海歸、“北漂”、甚至外鄉人都來到了遼寧,成為創客。

  盧升萍,遼寧省工商聯3D列印行業協會會長,遼寧巨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就是這個來瀋陽十多年的溫州人,最近又新開了一家創客咖啡,專門服務與3D列印、“網際網路+”相關的創業團隊,在瀋陽13家高校都設有3D體驗室。

  “東北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工業人才,這是我看好3D産業,看好東北工業智造前景的原因。”盧升萍説,跟她合作的很多德國人都在討論來東北發展。

  千千萬的創業大軍,蘊藏在遼沈大地“草根”經濟力量正在被激活,全民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凸顯:目前,遼寧建立各級各類創業孵化基地193個,入駐孵化小企業3000余戶,帶動就業6.5萬人。兩年來,全省已扶持創業帶頭人3.5萬人,帶動就業22.8萬人,新增創業人數23.2萬人。小微企業發展的紅火之勢,也為遼寧轉型發展匯集了“微”動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