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車挑戰賽,另一種“速度與激情”
- 發佈時間:2015-11-16 09:31:0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沒有偶爾發生的失誤,這並不是一場足夠抓人眼球的比賽。
車輛以每小時五十公里以下的速度,在封閉道路前進。舉辦城市江蘇常熟為了這場比賽,在15日當天封閉了多條道路。
但仔細看你會發現,車輛的駕駛座上沒有人。方向盤自行轉動,所有的轉彎、加速、減速、停車、起步,都由車輛自己完成。智慧車靠著車身上的雷達、攝像頭和感應器,識別出周圍道路環境,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智慧車未來挑戰賽。來自1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支隊伍參與了這場有關汽車智慧性的PK。
並非完美的智慧車
“車要來了,你們讓一讓!”比賽路段8號考核點,考點是“左轉讓直行”。兩輛障礙車提前停在路口,對向開來的智慧車需要能判斷出障礙車的存在,停車等待。等車輛開走後,再進行左轉。
而這個考核在裁判看來,“還是很危險的”。之前,就有一輛參賽車出現失誤,直接撞上了障礙車。
上午十點左右,開來的是國防科技大學的“開路雄獅”。它通過很平穩,無驚無險,沒有撞車,沒有出錯,順利駛向9號考核點。
團隊成員跟著車跑,還不忘邊跑邊鼓掌,算是為自家智慧車又通過了一處障礙喝個彩。
但並非所有智慧車都能順利完成比賽。有的參賽車輛撞上電線桿,撞壞了自己的感應器;有的則莫名其妙地失了控,在直路上左衝右撞。
“我們以前測試時,車裏都坐了三個人。今天完全空車,品質一下子輕了,我懷疑是加速度設置出了問題。”賽道旁,參賽團隊成員念叨著,“以前實驗時應該讓它自己跑。”另一人接話:“哪敢讓它自己跑,撞壞了怎麼辦?”
難在環境理解和決策
撞壞會是個大問題。
智慧車的顏值大多不算高。因為它們要在車頂和車身上安裝各種額外設備,用作智慧車的眼睛。而這些設備大多並不便宜。
在正式發車半小時前,主辦方會向參賽團隊提供路網文件。國防科技大學參賽團隊一名青年研究員表示,這就相當於你在開車時有了一份地圖,知道該朝什麼方向開。但是,路上會遇到紅燈還是綠燈,交通狀況是擁堵還是暢通,你無法提前預知,只能臨場再自行判斷。
“最難的就是對動態交通環境的理解。”上述研究員説。有些考點模擬擁堵交通狀況,需要智慧車先在兩輛並排行進的車輛後等紅燈,然後跟車,等到某條車道空出後,進行超車。好幾輛車都在這一考點栽了跟頭。
其實,智慧車的“腦”內,儲藏著多種面對不同路況時的反應模型。研究人員嘗試窮舉開車時會碰上的各種情況,教智慧車做出應對。智慧車腦內儲存的知識和規則越多,它就越“聰明”。不過,“即使你教它識別出了99種道路指示牌,一旦碰到第100種路牌,那它就是不認識,就會出錯”。
清華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係教授孫富春也參加了多屆智慧車挑戰賽。專注智慧與自動化研究的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智慧車大賽主要就是考察車輛對環境的感知、理解和決策能力,其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底層控制和演算法。
智慧車的星星之火已經燃起
儘管比賽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插曲,但在挑戰賽的總裁判長王飛躍看來,智慧車的“智商”依然提升明顯。
“以前參賽過的隊伍,這次在環境識別水準上都有提高。”王飛躍講了一個小細節。當時他坐在跟隨參賽車輛的裁判車上,前方信號燈為綠燈,並無路障,參賽車卻突然減速。他正納悶,才發現一名警察穿過了馬路。“按理説行人不會出現在那。但車輛感知到了,還減速讓行了。”
本屆比賽的各項考點,其實也充滿“心機”,難度加碼。大賽組委會放出了擁有倣人皮膚的機器人過馬路,擺出了可以由遙控控制的移動路障,還專門挖出一條坑坑洼洼的S形彎道,讓智慧車體驗一把鄉村道路。
“不過它還不能涵蓋所有典型交通場景,以後的比賽設置仍有完善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鄭南寧這樣評價。
作為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智慧車未來挑戰賽的目的就是通過真實物理環境中的比賽來交流和驗證我國“視聽覺資訊的認知計算”研究進展和成果。鄭南寧説,從這七年的智慧車大賽可以看出,我國智慧車在單元技術的研究層面上,與國外差距並不大;但是在工程化方面則不那麼“給力”,企業沒有成為研發主體,參賽車輛依然帶有明顯的“實驗室”痕跡。
“智慧車的發展,不僅僅是個資訊領域的科研問題。”鄭南寧感慨,智慧車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傳感技術要推進,對場景理解的基礎研究要加強,和企業的合作要更密切,還要和智慧交通相結合……它需要跨學科協作,還需要企業界的力量。
多年的智慧車大賽,算是點燃了學術界和企業界對智慧車的熱情之火。鄭南寧預計,待到明年比賽時,智慧車或許能迎來新的突破。
(科技日報常熟11月15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