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歲山稻有“新姿”

  • 發佈時間:2015-11-16 05:32: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朱海洋

  山稻是個古老稻種,許多地方品種無名無姓,也不知來源。它産量極低,但耐旱性卻很強,深扎于貧瘠的山地上頑強生長,只在與世隔絕的山寨裏才有小面積種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山稻大多已從土地舞臺退出,消失在山野間。

  半山腰上的油茶、香榧等幼林中,套以山稻,每到金秋時節,一派豐收景象。近年來,在浙江多個地方,幾百歲高齡的山稻卻又開始重新綻放光芒。自古以來,山稻多種植于雲貴川一帶,它是如何跨越千山萬水,在浙江落戶?書寫這一“新姿”的是,浙江省林業科學院的山稻研究團隊。

  遠赴深山尋山稻

  油茶與山稻“喜結連理”,這一首創誕生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事實上並非偶然。武義是浙江油茶主産區之一,油茶種植總面積有7萬多畝。種植油茶前景雖好,但前5年基本無産出,儘管政府給予了一定補助,相比投入仍入不敷出。

  “要是能套種些作物,那就好了。”在2010年的一次院地對接中,浙江百靈谷科技有限公司的老闆陳舍男向省林科院專家錢華求問。陳舍男有3000多畝油茶幼林,算算林間空著的土地面積,竟有8成之多,對此心疼不已。

  這一課題極具現實意義,近年來油茶得以大力推廣,如何解決前期的效益産出問題,是“陳舍男們”共同的心頭之患。倘若全都套種蔬菜等短茬作物,治蟲除草引起的農藥污染問題、銷售期短而集中問題如何解決;若種其他旱地經濟作物,哪受得了新開山地這麼貧瘠的環境。思考後,錢華想到了山稻。

  山稻雖非新生事物,但早已淡出土地舞臺。歷史上,在雲貴川一帶,由於山地多,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山稻種植十分盛行,曾保留著大量地方品種。但隨著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大部分輪歇地都已退耕還林,適合山稻種植的面積急劇減少,即使有,也只能在偏遠的山旮旯裏。

  耐瘠耐旱的山稻,正是套種的最佳選擇!不久後,錢華便帶領團隊一行人,遠赴西雙版納基諾族居住區。據資料記載,這裡曾是雲南南部最主要的山稻産區,找種之路異常艱辛,屢屢碰壁後,大夥終於在中緬邊境的一處山林中,找到了山稻。幾個月內,一行人還深入貴州、四川、福建以及浙江江山、遂昌等山區,共收集到20多個山稻品種。

  回到杭州後,研究團隊對山稻種子進行發芽率試驗,經測定,發現發芽率高於95%的品種有15個,這讓大夥都為之一振,至少第一步是成功跨出去了。

  5年選育初結成果

  一聽説這事,陳舍男對山稻也頗感興趣,專門劃出10多畝油茶幼林,用於試種。試驗樣方共有280個,目的是通過對比,獲得各個品種的最佳播種期、生育期、穩定性、適應性、抗性,以及産量等重要特徵特性數據,以摸索出一套適合林糧間作、互促的栽培技術和模式。

  “與旱稻不同,山稻一生無需水層,耐旱性、耐瘠性、抗逆性均十分突出。”錢華分析原因主要在根系和葉子之上,“山稻的根系十分發達,入地深度可達40釐米,能有效吸收水分;其葉子的細胞液濃度較高,耐旱能力強,即使受旱,也能快速恢復生長。”

  試種發現,種植山稻十分簡便。生長過程中只需施3次肥,即可滿足需肥量;除草則用覆膜技術,效果顯著、成本低廉;至於病蟲害的防治,由於山稻野生抗性強,全程幾乎無需打藥。最讓研究人員興奮的是,試種當年,每畝收成就有300多斤。第二年,陳舍男就決定擴大試種面積至500畝。

  兩年的栽培對比試驗後,研究人員初步選育出5種山稻品種,都很適宜本地區栽培。期間,他們還利用現代分子標記手段和測序技術,對20個山稻品種進行標記鑒定,以及不同農藝性狀的測序分析,開發山稻耐旱性狀相關的標誌基因。

  在前期品種篩選的基礎上,今年7個山稻品種還進行了區域性栽培試驗。錢華告訴記者,目前團隊陸續收集到28個山稻種,經過5年試種,已初步選育出“百靈谷18號”和“百靈谷5號”二個品種作為主推品種,正進入品種審定階段。通過對陳舍男旗下的3000余畝套種基地的産量測定,“百靈谷5號”平均畝産達489.7斤,另一主推品種的平均畝産也有362.2斤。

  山稻推廣有三難

  選育出來的幾個山稻品種,都可謂當家花旦,它們經歷了2013年持續48天的高溫乾旱,2014年長時間的低溫多雨,層層考驗下才得以出類拔萃。就連許多當地老農民也拍手稱絕,山坡上竟然還能種稻子。但錢華心裏清楚,山稻若要大面積推廣,仍有三隻“攔路虎”需克服。

  首先,種植技術有待完善和規範。就目前而言,山稻種植屬於改地增糧的新生事物,許多技術仍需推廣和摸索。比如由於時間緊、氣溫低等原因,今年一些新種植的農戶沒有及時播種和施足基肥,苗期生長和後期抽穗、灌漿受到一定影響;管理條件好壞對山稻影響較大,另外還有有機肥的品質選擇、鳥獸害防護問題等等。種植山稻看似簡單,卻有不少技巧。

  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費工問題。據估算,一畝山稻從種植、管理到收割,至少需要8工。現在工人難請,工資叫價也很高。儘管一些種植戶通過引進小型旋耕機、穴播機、割稻機等實現“機器換人”,但這些機械在實際應用中困難頗多,特別是許多山地由於前期整理不到位,石頭多,常導致機械運作不暢。

  第三是米質的問題。錢華説,過去種植山稻主要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因此從國內各地收集來的山稻品種看,品種主要為秈型和糯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高端大米層出不窮,就口感而言,山稻難有優勢,米質改良速度亟需加快。

  目前,為了解決口感問題,研究團隊已通過反覆研究和配比,利用混合配置的方法,推出了營養和口感均佳的複合型山稻米。錢華也表示,在接下來的山稻育種中,將更重視米質問題,以適應市場需要和消費者口味,讓山稻真正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記者了解到,浙江山稻的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相比全省140萬畝山區油茶、香榧幼苗基地,套種空間潛力巨大。當前,研究團隊正加緊山稻優良品種的培育與認定,針對不同需求,將從以産量為主的普通山稻米,以及以品質為主的高端山稻米兩個方面予以攻克,實施山稻品質化發展。

  儘管山稻越來越火,推廣速度也很快,但錢華對其地方品種的現狀,仍感到無比擔憂。從1981年至今,單西雙版納基諾族居住區的地方山稻品種數,就從70多鐘銳減至不到10種,一些較為發達的山區情況則更為嚴重。錢華呼籲,種植山稻對保障糧食安全、發展林下經濟等意義巨大,就目前而言,對山稻地方品種的保護和研發迫在眉睫,

  亟待扶持和關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