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誇誇寧波航標處的“文化積澱”

  • 發佈時間:2015-11-16 00:32:47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易其洋

  今天,本報頭版再次刊發通訊,講述寧波航標處的老典型葉中央一家五代守燈塔的故事。前幾天,我隨記者團採訪葉老,除了深深感佩于燈塔守護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職業精神,更對寧波航標處濃厚的“文化意識”印象深刻,忍不住想誇讚幾句。

  寧波航標處隸屬於交通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是我國沿海管理標誌數最多的航標處。那天,走進寧波航標處的4層辦公樓,當解説員説要帶領大家參觀“文化走廊”時,我以為會是個很大的地方,誰知只是利用了樓梯轉角處和樓層走廊的墻面。“螺螄殼裏做道場”,卻“見物又見人”,各種泛黃的文字資料、照片和銹跡斑駁的航標物件保存完好,一圈看下來,不由得“點讚”。

  走馬觀花,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也大致了解了航標和燈塔的歷史和現狀,以及“航標人”“燈塔人”走過的路、在幹的事和追求的目標。有一點,尤其讓人溫暖:墻上不光有歷任領導班子和葉中央、馮乃信等先進人物的名字,也有所有“寧波航標人”的名字。

  後來,我們從鎮海碼頭出發,乘船半個多小時,到了位於甬江口的七里嶼島,採訪那裏的“燈塔人”。現在的七里嶼燈塔,是1995年新建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5年由英國人所建的老燈塔,被“原汁原味”地遷建到了島的另一端。兩個燈塔相對互望,歷史和現實交相輝映。

  七里嶼島很小,只有0.03平方公里,竟也有個“文化展館”,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七里嶼燈塔大事記、航標文化作品、航標文物保護、大型文化活動、文化品牌宣傳、現代船標科技應用介紹等內容一應俱全。像1960年代的職員服務證、海員工會大會費收據、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等小物件保存完好,歷史味濃烈。還保存了一塊磚頭,名為“KMA紅色矩形磚塊”,註明“此磚塊為早期燈塔改建時遺留物,屬燈塔建築用磚塊”。還有幾十年來“退休”下來的各類燈塔配件和用具,訴説著遠去的歷史,堪稱“寧波航標處多年來文化積澱的生動寫照”。

  見我連連驚嘆,陪同採訪的一位同志説,這得益於他們的一位老處長,很用心地讓大家蒐集和保留了好多舊東西,後來這便成了航標處的一種習慣和文化。無從得知,那位老處長的“用心”是出於個人喜好還是“文化自覺”,但不管怎樣,留下來的那些東西和它們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已經“不可再生”了。

  毫無疑問,歷史是需要留存的,文化是需要積澱的。不管文化如何命名,應該承認一點:文化是由人來傳承的、由物來承載的。保存人做過的事、説過的話、用過的東西,就是在保存歷史,就是在積澱文化。有些單位“年歲不小”,有的本就是“文化單位”,卻難見保留下來一點點“歷史和文化”;有些地方對老建築總想拆之而後快,對舊物件總想扔之而省心……這些行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所造成的,必然是歷史的斷裂和文化的遺忘。

  寧波航標處的不少燈塔島上有“文化展館”。可以預測,隨著時代進步,有些島嶼和燈塔,將同時具有休閒觀光的功能,而那些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和文化”,將成為最吸引人的核心競爭力、最厚實的精神財富和最珍貴的文化遺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