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現代農業帶來山鄉巨變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31: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賈保衛曹永剛

  昔日野草稀疏的荒坡荒山,瘠薄土地上勤勞的農民世代與大山相伴,住房低矮破舊、道路狹窄坎坷。如今,在五彩繽紛的層層梯田合影留念;在蔥郁的田間採摘纍纍碩果;登高俯瞰華北大平原……深秋時節,河北省平山縣葫蘆峪農業園猶如太行山的一顆璀璨明珠,令八方遊客一片讚嘆、流連忘返。

  伴隨著荒坡荒山的現代化開發,這裡荒山變綠變美,莊稼漢變身職業農民,拿租金、享股金、領薪金,收入翻番,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也因美麗引來八方遊客。

  被譽為“太行山區荒山開發的實踐樣本”的“葫蘆峪模式”,如今已從平山縣被複製、推廣到阜平、曲陽等地,在太行山區多點開花,帶動太行山區部分農村發生巨變!現代農業發展緣何帶來山鄉巨變?日前,筆者對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進行了探訪。

  解放思想,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過去下峪是個“窮根兒”難挖的村,王坡鄉下峪村57歲的農民劉美社眉裏眼裏都是笑,如今新蓋了大戲臺,修了出村路,整治了河道,村裏大部分老鄉有了汽車……葫蘆峪園區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生産經營模式,讓這個被貧窮困擾了幾代人的山鄉正在發生著巨變。

  思想一變天地寬。在沉睡了多年的崗坡次地上傳統農業要向現代農業轉變,首先要轉變觀念。“土地流轉要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促園區規模發展;運營管理要強化科技支撐,引進職業經理人團隊和科技人才……”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濤介紹説。

  “善思者,行遠道。”整合各種資源,充分運用市場思維、開放思維、創新思維發展現代農業——“葫蘆峪模式”的不斷壯大,其根源就是思維觀念的創新轉變。

  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實行的“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方式便是其一。“大園區”就是依託公司對荒山荒坡實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建設、統一管理規範、統一産品收購、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生産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問題;“小業主”就是在“五統一”的基礎上,以50畝為單元,由農民公開承包、分片包乾,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種植提高收益。

  據葫蘆峪農業園區總經理劉建忠介紹,農民將土地流轉給葫蘆峪農業園後,既可以享受土地流轉收益,還可在公司打工,特別是“小業主”的承包管理辦法,有效增強了廣大農戶和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使基礎設施完好率達100%、樹木成活率97%。這也保障了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發展進程中,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來決定産業發展規模和方向。

  沿著曲折蜿蜒的園區道路前行,鄰近大棚蔬菜區域的是一片300多畝的紫色梯田,遠遠望去蔚為壯觀,不斷引來遊客駐足觀賞、合影留念。

  核桃種植一直是産業園的主導産業,而今年變更種植計劃,打造“七彩花田”:種植玫瑰、薰衣草,打造婚慶文化基地……竟然短時間令人不解:“‘七彩花田’能吃還是能喝?”

  “農業觀光遊現在令城裏人羨慕嚮往,玫瑰精油號稱‘軟黃金’,加上旅遊收入,遠比核桃種植收益多得多!”負責園區管理的副總經理張貴雙説,園區種什麼、怎麼種的指揮棒卻是“市場之手”。

  創新發展模式,引進人才是關鍵。創業初期,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人手少、條件苦,劉海濤就發動親戚朋友齊上陣,現在隨著一批職業經理人的引入,管理運營團隊更加專業。據介紹,目前葫蘆峪共有6名職業經理人,每人年薪都超過20萬元。此外,近兩年管理層中還增加了30多名大學畢業生,其中農學類專業的居多。

  開放不僅是一種思維,更是一種發展方式。雖然葫蘆峪源自荒山荒坡、地處深山區,但近期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天津交易所掛牌上市便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例證。

  去年公司註冊了“葫蘆峪”商標,範圍涉及旅遊、農産品等多個類別。目前公司土地流轉關係著千家萬戶,依法保障農戶的利益是公司穩定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只有用法治思維保護自身利益、規範自身經營行為,才能不踩法律、政策的紅線,實現可持續發展。”劉海濤説,“葫蘆峪模式”備受關注,“葫蘆峪”的品牌價值也與日俱增。

  2011年,下峪村農民劉書國把荒山全部流轉給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後在園區上班負責土地流轉。他説,公司與土地流轉農戶有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每年憑手中的合同結算租金或者分紅

  奮發作為,破解荒山開發制約瓶頸

  2007年起,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平山縣王坡鄉下峪村為起點,先後投入5.6億元,開發荒山5萬畝。多年來,葫蘆峪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劉海濤説,用“披荊斬棘”來形容,一點兒都不誇張。

  下峪村原有耕地1067畝,根據地塊遠近、肥沃程度等分為8個等級,均分給596口人。該村黨支部書記焦社增説,一面山坡多家分,看似公平,可由於地塊小,機器進不去,耕種不方便,因此效益並不高。山場倒是面積大,可多為片麻岩,石厚土薄且水利不配套,靠一家一戶自行開發顯得有點身單勢薄,這成了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一道屏障。

  怎麼辦?實施規模化開發,幹一家一戶想幹幹不了的事。

  於是,劉海濤註冊成立了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轉、股、租、換”四種方式,取得村裏荒山荒坡及部分耕地的經營使用權,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運用工程機械在坡度25度以下荒坡上大規模開山造地,並實行山、水、林、路、電等同步配套建設。在本村實驗成功後,公司又把開發範圍擴展了平山縣6個鄉鎮、27個村的5萬畝荒山。“只有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將零散的荒山荒坡資源整合起來,實施規模化開發和經營,才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劉海濤説。如今,園區完成高標準造地3萬畝。

  大規模開發,需要大量資金來完成。據測算,葫蘆峪園區每畝造地開發成本達到3萬元,可錢從哪兒來?

  劉海濤説,葫蘆峪園區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不單靠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家之力,換句話來説,只有跳出自我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經過多方考察,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選擇了與河北省供銷社新合作控股集團合作,組建河北省供銷社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力建設以葫蘆峪模式為依託的京津冀生態屏障和現代農業産業帶。2014年,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又向河南中泰集團拋出了橄欖枝,雙方共同合作設立平山葫蘆峪眾泰土地整理有限公司,前者出資1億元,後者用葫蘆峪模式入股,在與平山臨近的縣開發荒山。今年8月,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又聯合該省太行山開發中的幾家大企業——綠嶺果業、富崗食品、前南峪食品、至高點農業科技,組建了河北山區現代農業産業集團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山區開發。

  通過探索實施林權抵押、林權轉讓融資、市場招商引資等方式,葫蘆峪園區已撬動工商資本3.6億元。劉海濤説:“現在的荒山開發,是‘眾人划槳開大船’。”據劉海濤透露,他們的潛在合作夥伴還包括中國銀泰、阿里巴巴、中糧集團、新希望集團等。

  農業項目投入大、收益慢,要想讓農産品獲得利潤,就必須打破那種粗放型的生産經營方式,破解科技含量低這一難題,讓科技為發展助力。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可以説,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是先進科技不斷注入農業的過程。借腦引智,已成為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發展的一大法寶。

  多年來,他們不斷在科技、品種上下功夫,瞄準國內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和運用,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荒山荒坡上實現高産高效:聘請全國知名的核桃技術專家、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擔任技術總顧問,把核桃基地定為河北農業大學的教科研基地;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建立友好合作關係,院長王慧軍多次帶領有關專家到葫蘆峪進行技術指導,將園區定為綜合試驗基地;運作管理方面,強化科技支撐,啟用職業經理人團隊,以工業理念運營現代農業……

  拿核桃種植來説,公司就根據專家建議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老辦法行不通了,這幾年打工的經歷讓我對種地有了新的理解。”東王坡村民劉國書在園區承包管理著50畝核桃樹,在他與公司簽訂的《核桃林地管護承包合同》裏,詳盡註明了授粉、施肥、澆水等幾十項核桃樹管護的操作規範和獎懲措施。“就像是張‘明白紙’,到啥時候幹啥活兒,清清楚楚。”

  高品質帶來更高的品牌溢價收益。目前,葫蘆峪園區已成為全國有機産品生産基地,完成了核桃、花生等多個農産品的有機資質認證,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下了基礎。

  協同發展,“葫蘆峪模式”正花開四方

  “我家一年收入十來萬元!”在全部土地流轉到公司後,負責管護園區花草的下峪村村民劉蘭順笑著説,“在公司帶動下,俺們過去的窮光景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下峪村農民的錢袋子鼓了!據焦社增介紹,村裏建了8個大型沼氣池,廚房的採暖爐有104台,2.14公里的河溝也都治理了,今年又安裝了96盞路燈,還打算給每家房上安上太陽能電池,現在已經建起103台。

  在“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管理模式下,農民可獲得4個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轉收入,根據不同的流轉方式,每畝至少收入600元。二是在園區打工的工資收入,每人平均每天至少100元。三是經營管理收入,園區為小業主每年每個經營單元付2萬至3萬元管理費,收穫的農産品按合同約定的基數上交公司,高於基數部分歸小業主所有。四是林下經濟收入,林間樹下間作的藥材、小雜糧以及養殖的散養雞等收入全部歸小業主。

  通過“轉、股、租、換”四種方式,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了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保證農民利益,園區經過摸索實踐,確定了“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管理模式,把農民利益和公司利益捆綁在一起,同心共富。劉海濤説,農業園區建設的初衷,就是讓農民富裕、幸福起來,按照“處處風景線、村村採摘園、戶戶農家樂、人人解説員”的藍圖,廣袤的山丘一級一級一直連接到每一個村民的利益,最終形成生態建設、農民增收、企業獲利的多贏局面。

  按照葫蘆峪農業園區規劃,將逐步發展以優質核桃種植為主,集高效設施農業、旅遊觀光、立體養殖和農産品加工為一體的特色農業高效園區。該項目涉及王坡、宅北、孟家莊、下槐、西柏坡5個鄉鎮,總面積26萬畝。項目按照“54321”總體思路進行佈局,即:五大種植基地、四大農業科技園區、三大養殖基地、兩大自然風景區、一條農業産業帶。項目總投資15.18億元,建成後,年實現總産值8.79億元,實現利潤3.08億元。

  目前,葫蘆峪農業園已累計投入資金4億多元,栽植核桃樹48萬株,已讓5萬畝荒山變成了“金山”,5000多名農民從“綠色銀行”受益。同時,公司把葫蘆峪到西柏坡的52公里“貧困線”進行資源整合,打造的綠色生態旅遊百里長廊也初見成效。

  在發展實踐中,農業園用“市場思維、開放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探索出了一條太行山區、丘陵地帶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被譽為“太行山區現代農業的實踐樣本”,獲得了“全國有機農業生産基地”“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全國迴圈農業生産示範基地”“河北十大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企業”等多項榮譽。“葫蘆峪模式”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認可,此模式可複製、可推廣。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實現“跨越趕超,綠色崛起”,農業堅決不能成為“短板”!

  平山縣委、縣政府的思路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政策為支撐,按照“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産業興園”的發展思路,立足當地資源區位條件和産業發展基礎,在農業主導産業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設施建設,優化結構佈局,借鑒“葫蘆峪模式”,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性産業園區,使之成為農業主導産業集聚的先行區、承接農業産業轉移的示範區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試驗區,推動全縣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平山縣初步形成了以核桃、蘋果、食用菌、設施蔬菜等為特色,以葫蘆峪、生態谷、金鑫乳業等特色園區為龍頭,以供銷社、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目前,全縣林果面積達50.7萬畝,其中核桃面積36.3萬畝,蘋果3.1萬畝;食用菌種植面積140萬平方米;建成各類種植養殖基地87個,龍頭企業2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446家。去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885元,同比增長14.6%。

  “科技耕山、高效種田、三産聯動、企業運營、品牌經略、文化引領、生態優先、富民興農”的荒山開發“葫蘆峪模式”,依靠社會力量推進山區綠化、扶貧開發,以市場化、工業化理念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創新經營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形成了政府、農民、企業的多贏局面。

  從2013年9月起,山區現代農業開發的“葫蘆峪模式”開始走出平山,在太行山區多點開花:阜平1.38萬畝、曲陽5600畝、唐縣300畝……如今,“葫蘆峪模式”已成功被複製、推廣到其他地區,從而推動類似地區的農業産業、農民致富協同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尊重自然規律,最大限度保護林木、草皮等生態資源。“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模式把沉睡的荒山喚醒,向荒山要綠、要糧、要健康,讓荒山成為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劉海濤説,對坡度25度以下的荒坡,新造高標準農田,發展特色、高效産業;對坡度25度以上的荒山,保持原樣,重點是涵養水源、修復生態,根據實際栽植經濟、生態樹種。對新造地的邊坡,通過種植苜蓿、紫穗槐、金銀花等,實施生態護坡。經過8年多的開發建設,園區共栽植核桃樹48萬株,植被覆蓋率從原來的不足15%增加到約80%,生態效益凸顯。

  據介紹,河北省供銷合作社正在委託中國農業大學規劃科學研究所擬定《太行山燕山綠色屏障生態産業帶規劃》。根據這個規劃,通過京津冀三地協同合作,河北省供銷社跟葫蘆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以“葫蘆峪模式”為依託,在該區域建設高效特色種養基地。

  “公司計劃以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和張家口五市為基本組團,以縣域為實施單元,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運作主體,以河北省太行山東麓淺山、丘陵地區的片麻岩荒山荒坡地為實施對象,推廣、複製並進一步完善葫蘆峪公司的治山經驗和全産業鏈條發展模式,建設若干個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通過5至8年努力,造出500萬畝高標準農田,憑藉大規模新墾土地資源優勢和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著力建設品類豐富的有機、綠色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各具特色的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和健康養老基地。預計項目建成後,農民每人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劉海濤説,這個項目呈條帶狀分佈,叫做太行山“金腰帶”項目。

  如今,促進農業跨越式發展的“葫蘆峪模式”不僅已花開四方,帶動了更多農民走上了致富路;明天,將讓更多的農村舊貌換新顏,推動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發展,巍峨的太行山區定會展現出一幅美麗富饒的新畫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