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北激發社會力量用“活”書屋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31: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培玲文/圖

  日前,記者跟隨全民閱讀媒體聯盟“書香中國萬里行”活動走進燕趙大地河北,在石家莊、唐山、衡水等地走訪社區和農家書屋時發現,那些聚人氣的書屋,基本都調動了民間愛書人文化熱情,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書屋建設,有效推進了全民閱讀持續深化,為各地基層書屋的管與用提供了有益探索。

  紅軍大街“書香齋”:社區的紅色文化課堂

  “居民對書屋建設非常熱心,經常給書屋捐書,這裡近三分之一的書都是社區居民個人捐的。”石家莊市東焦街道紅軍大街社區的圖書管理員吳雪梅告訴記者,書屋現有藏書5000余冊,新書所佔比例25%,圖書借閱率65%,全社區閱讀率50%,群眾訂閱報刊80%。

  紅軍大街社區書記米麗英介紹,這個書屋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社區居民的熱心參與。“社區有閱讀志願者隊伍,居民踴躍參加社區組織的讀書活動,書屋的匾額是居民義務題寫的,可以説人人都是志願者。”米麗英説,社區定期組織“開卷有益”讀書活動,閱讀活動群眾知曉率90%。同時因為小區居民中老紅軍多、老革命多、老幹部多的特點,還開展了“紅色課堂”、“紅軍驛家”等文化展示活動,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形成固定的品牌活動。

  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居民的行為舉止變得更文明,社區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被評為文明社區。

  小王莊村“時還書屋”:聯網借閱方便村民

  儘管連日來氣溫驟降,但在唐山市豐南區大齊各莊鎮小王莊村的“時還書屋”,人們看書的熱情不減。“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閱和歸還區圖書館的書籍,不用來回跑,十分方便。”一位正在閱讀的村民告訴記者。

  提及創辦“時還書屋”的初衷,年過花甲的創辦者史殿春説,讀書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對於讀書有著特殊的感情,能為缺少讀書機會的父老鄉親提供一個可以隨時看書和學習的地方,是全家人多年的心願。

  為了完成這個的夙願,秉承著公益、節儉的理念,史家騰出了兩間房子,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籌備,2013年6月書屋正式對外開放。書屋現有藏書3000冊,以青少兒圖書、地方文獻、醫藥衛生、農業養殖圖書為主。區圖書館還在書屋內專門設置了青少兒圖書專架,每月流轉更新200冊圖書。作為區圖書館唯一一個家庭書屋服務點,與區圖書館聯網辦證借閱,極大放便了村民。

  史殿春老人説,“時還書屋”取名自陶淵明詩句“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同時還寄予了3層含義:希望喜歡讀書的人能夠時常來看書,提醒借書的人按時還書和在外忙碌事業的遊子能常回家看看。

  小王莊村負責人説,自從有了“時還書屋”,過去一些村民農閒時打牌或閒著無聊的現象有所改變。

  史莊村“史家大院”:農家書屋趕大集聚人氣

  在樂亭縣湯家河鎮,幾乎人人知道石莊村有個農家書屋“史家大院”。這個書屋由史莊村農民史秉材自費出資修建,他也是這個村農家書屋的管理員。

  史秉材説,多年前,這裡曾是他建起的一家綜合養殖場,但苦心經營了8年,最後卻賠了個精光。史秉材開始反思,沒文化、沒技術是硬傷,如果把舊廠房盤活,辦個農民科技文化大院,引導鄉親們靠科技致富,也算為鄉親們做了件好事。拿定了主意,史秉材開始四處求援,爭取到市、縣、鎮的支援和幫助,2005年史莊村農民科技文化大院落成,2007年大院被納入國家農家書屋工程,也正式有了“史家大院”這個名字。

  這裡叫“大院”名副其實,佔地8畝多的院內有11間平房,其中5間全部打通,建有科普知識畫廊、圖書閱覽室、報刊看臺和文化課堂,有各類圖書萬餘冊、報刊20余種,其他房間和院內場地,設有棋牌室、乒乓球、門球、羽毛球、籃球等文體設施。在閱覽室裏,“農”字號書籍佔據最為顯眼的位置,林果種植、蔬菜種植、動物養殖等方面的圖書特別受歡迎。

  作為管理員,史秉材總是變著法幫大院聚人氣,“要先讓更多的鄉親們接觸到書,才能從書中更多的獲益。”於是,他又萌生了建立“流動書屋”的想法,每逢周邊有農村大集,他便和村民王潤民一道把“史莊村流動農家書屋”的條幅挂在電動三輪車上,把幾百本圖書拉到集市,供來往的農民免費閱讀。史莊村農家書屋的輻射範圍從此逐漸擴大至周邊6個鄉鎮100多個村莊,受益村民達5萬餘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