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圳銀行業盈利水準跑贏全國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00:36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目前,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的季報全部出爐。數據顯示,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絕大多數銀行的盈利增幅在下降,且不良率在遞增。

  作為金融業發達的城市,深圳三季度銀行業的數據則顯示,不管是盈利水準還是不良率,總體數據都遠遠優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平安銀行三季度保持了13.04%的兩位數增速,在其他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均為個位數、國有大行增速甚至跌至“零”的時代,這無疑是給銀行業的寒冬帶來了幾許希望和暖色。

  銀行業盈利增速下滑壞賬率上升

  陳海(化名)是深圳某股份制銀行的一線工作人員,近兩月來,他頻頻聽到內地同行傳來的壞消息:銀行的盈利增速不斷下降,壞賬率卻步步上升,一些銀行內地分支行的行長迫於業績壓力,甚至辭職離開;更有一些銀行已開始對一些後臺部門進行裁員,裁員幅度有的部門竟高達30%。

  凈利潤增速下滑,不良貸款率上升,已經成為銀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截至目前,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的季報全部出爐。數據顯示,從全國的商業銀行來看,凈利潤增速從去年的兩位數降至接近1%。而不良率也從去年的1.04%上升到了1.59%。

  地區的銀行業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廣東銀監局官網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東(不含深圳)地區的凈利潤增速連續三季度出現下滑,三季度末下滑接近10%。此外,三季度末,廣東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72%,在二季度環比下滑後,不良貸款率再度反彈。

  與上述數據對應的是,一波裁員潮湧來,有媒體稱,渣打銀行在2018年前將裁員15000人,法國興業銀行裁員2000人,這些消息,讓從事一線工作的陳海更加覺得銀行業的寒冬未了。

  産業轉型助力深圳銀行業發展

  相較于內地,陳海覺得深圳的情況還算好,其所在的深圳分行經營業績穩步上升。陳海告訴記者,“據人力資源部的人透露,我們深圳的一線員工今年年底還會漲薪。”

  從深圳銀監局發佈的深圳銀行業三季度數據來看,情況相對比全國水準確實要好很多。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深圳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業務平穩發展,賬面利潤穩步增長,截至9月底,金融機構共實現稅前賬面利潤925億元,同比增長26.42%,增幅高於同期全國和廣東銀行業(不含深圳)的水準;不良貸款雖然“雙升”,但同比只是微幅上升,截至9月底,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18億元,比年初增加65億元;不良貸款率1.03%,比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不良率也大幅優於全國和廣東銀行業(不含深圳)的水準。

  某國有大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儘管該行前三季度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降到了“零”時代,但與總行比,深圳分行的經營業績遠遠高過總行水準,“我們在內部通氣會上得到的數據,深圳分行今年依然保持了盈利的高位增長,業務規模持續擴大,資産品質也處於全國領先排名”。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深圳銀行業前三季度業績得益於一些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在盈利模式上進行較早的轉型和創新,這些銀行不管是盈利模式還是盈利結構,一直在圍繞市場進行調整。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商業銀行的資産品質問題,當下無疑備受關注。“從城市本身的特質來看,深圳産業升級轉型也較早,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發展迅猛,這些行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平安銀行一位信貸人士稱,“現在珠三角長三角一帶製造業不良問題爆發較為集中,但深圳新興産業發展快,佔GDP的比重也大,與單一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不同,因此集中爆發不良問題的風險小很多。”

  平安、招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銀行三季報顯示,隨著中間業務收入的不斷提升,16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提升加快,目前已有4家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超過30%。具體來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中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達30%以上。

  招商證券報告指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貨幣寬鬆的大環境下,以傳統的息差收入為主要凈利來源的經營模式已成為過去,想獲得更多盈利的機會,只有積極在資産端做更多靈活的配置,而這正是以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為首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在近幾年的戰略重點之一。

  記者採訪發現,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這兩家深圳本土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戰略各不相同,但在有一點上基本採取了共同的策略,那就是將營業收入增長點放在非利息收入增長上,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平安銀行的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該行實現營收711.5億元,同比增長30.2%;凈利潤177.4億元,同比增長13%;撥備前利潤達432.4億元,同比增速高達48.4%,這是該行交出的三季報成績單。在銀行業整體利潤保持個位數增長成為常態的情況下,該行逾13%的凈利增速尚屬不易。季報中,除傳統存貸業務,平安銀行中間業務對利潤增長的貢獻度仍在上升。截至9月末,該行非利息凈收入達229.5億元,同比增長41.4%,在營收佔比達32.3%。

  招行的非息凈收入也保持增勢。今年前三季度,招行大力拓展財富管理等業務,帶動了非利息收入的較快增長,實現非利息凈收入508.83億元,同比增長42.09%,非息收入佔營收比例達到34.17%。

  事實是,受息差收窄影響,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就不在了。深圳一國有大行的相關負責人坦承,股份制銀行的創新和轉型更早,力度更強,在息差縮小的環境下,這些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因此依然能保持較高的盈利水準;而國有銀行的創新和轉型力度遠遠小于股份制銀行,它們更依賴於傳統的信貸業務,這使得其業績增長缺乏動力。

  “深圳的平安、招行,一直是市場化較早的産物,它們的戰略緊隨市場而變,不斷在調整和優化結構,這兩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三季度的佔比已達到30%以上,在整個宏觀經濟下行的情況下,非利息收入為兩家股份制銀行貢獻了不俗的業績。”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説。

  不良雙升下銀行放貸會更慎重

  深圳企業主劉東發現近一年來向銀行的貸款更難了。劉東的企業坐落在深圳華強北,主營電腦、電腦配件業務。劉東發現,從2014年以來,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普遍收緊了。“表現在門檻高了,以前的聯保等貸款模式不起作用了;額度緊了,過去能申請兩三百萬元,現在最多只能申請50萬元,甚至可能還不能獲批;申請時間也長了,過去兩周都能申請下來的貸款,現在一個月都不一定能申請下來。”

  劉東的情況並非個案,其傳遞出的資訊是,經濟下滑,銀行出於風控考慮,已開始收緊對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貸款。

  從三季報不良率來看,除寧波銀行外,其他15家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招商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升幅較大。截至三季度末,不良率在16家A股上市銀行中居首位的仍為農業銀行,達2.02%。

  平安銀行亦難以擺脫資産品質承壓的局面。該行三季報顯示,其不良貸款餘額為162億元,較年初增幅達54.3%,1.34%的不良率較年初上升達0.32個百分點。

  記者了解到,該行的逾期貸款主要集中在上海鋼貿、杭寧溫民營中小企業、小微聯保互保及山東“兩高一剩”行業等貸款,深圳地區的不良相對較少。

  針對平安銀行的不良“雙升”問題,平安銀行行長邵平認為,受經濟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企業盈利狀況持續下滑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邵平指出,這意味著銀行為了保持資産品質可控,未來在放貸方面將更加慎重。銀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並不是無論“好”企業還是“壞”企業都支援,支援實體經濟也要符合國家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方向。

  “對銀行來説,在目前情況下,就是在産能過剩的行業中,還要區別出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這就很考驗銀行對市場的把握和對行業的了解。”邵平稱。

  邵平認為,“商業銀行資産品質承壓最重的階段將會是今年下半年,預計2016年上半年經濟會逐漸企穩回升,銀行壞賬繼續上升的情況將得以改善。”

  一如邵平所預測,該行三季度不良上升趨勢已得以放緩:相較6月末157.3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和1.32%的不良率,平安銀行9月末的162億不良貸款餘額和1.34%的不良率,僅為微幅增長。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譚冰梅

  週刊統籌:江強 曲廣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