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嘉德:2015秋拍大觀

  • 發佈時間:2015-11-13 00:31:5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嘉德2015秋季拍賣會于11月11日至13日進行了預展,14日至18日將舉槌。作為全球中國書畫市場的風向標,每季預展之前的“大觀之夜”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記者了解到,本季秋拍“大觀之夜”,延續並加強了學術引導,突出精品理念,除了近現代、古代兩大常設專場外,新辟“食金石力——與古為徒吳昌碩”、“晨曦—新中國十七年專題繪畫”、“常州王有林藏碑帖”三組主題策劃。

  六件扛鼎巨制

  本季“大觀之夜”,將隆重推出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黃胄、齊白石五位殿堂級藝術大師的六件重要作品,每件都堪稱“扛鼎之作”。

  今秋得兩位重要藏家信任,嘉德將推出兩件潘天壽60年代的磅薄巨制——《勁松》和《朝霞》。《勁松》以一棵蒼松撐起整個畫面,凸顯出潘天壽對畫面結構高超的掌控力。《朝霞》描繪晨曦中立於磐石之上一隻桀驁不馴的禿鷲,這正是潘天壽對當時流行的中國畫“虛無主義傾向”的有力回應。

  李可染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為母題創作的《萬山紅遍》,是李可染中國畫改造進程中極為成功的探索,堪為藝術家生涯的巔峰之作,亦為新中國美術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創作。在這幅《萬山紅遍》中,高大雄渾與深遠幽邃合二為一,所謂“欲求其大,務盡其變”的古意精髓便在於此。從1962年開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後共創作了7幅《萬山紅遍》。第一幅《萬山紅遍》1962年作于廣東從化溫泉翠溪賓館,畫成後一直由李可染親自保管,1999年經中國嘉德釋出市場。1963年,李可染再于從化創作了第二幅《萬山紅遍》,此幅由李可染親自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1964年,在北京西山八大處,李可染創作兩小兩大共四幅《萬山紅遍》。同年應榮寶齋之邀,李可染為15週年國慶再作一幅。此幅與稍前西山所作較小的一幅都為榮寶齋所藏,2000年榮寶齋以501.6萬的高價釋出其中一張。今秋,將於中國嘉德《大觀》夜場中現身的,即為榮寶齋舊藏的這一幅。

  傅抱石《鄭莊公見母》極為稀見,根據葉宗鎬先生在《傅抱石年譜》中的記述,40年代法國駐華使館人員、法籍越南人杜安自稱原姓段,以《古文觀止》中首篇《鄭伯克段于鄢》為題向傅抱石求畫,傅抱石遂作《鄭莊公見母》予之,現存這件未署款的畫稿已經由羅時慧女士捐贈南京博物院。長期以來,研究者多認為除卻這一畫稿,應有成稿存世,然多年苦尋而不得。此季的《鄭莊公見母》正是這一畫稿的成稿,堪為傅抱石“上古衣冠”的典範之作。

  黃胄《聽琴圖》堪稱黃胄80年代多人物、大場面的重要創作,幾乎所有黃胄畫集都有收錄。畫面取材于新疆的花帽巴扎,截取了維吾爾族婦女圍坐一團,邊繡花帽,邊聽胡琴演奏的熱鬧場面,體現出畫家對人物“情態”精準的把握和拿捏。這件名作是黃胄當年在北戴河休養期間所作,完成後即輾轉流至東瀛,所以國內很多著錄所用圖片都是翻印的,此次難得良機,讓我們終於得以一睹原作風采。

  齊白石《吉壽永昌》尺幅碩大,氣勢撼人,為齊白石贈好友羅隆基所作。此幅齊白石極為少見地畫了九個充盈的桃實,枝幹上又畫了兩個對望的綬帶,寓意長壽萬年。齊白石與羅隆基交誼深厚,齊白石畫贈毛主席的《鷹》就是由羅隆基代為轉交的。此幅《吉壽永昌》亦于香港藏家手中寶藏多年,是齊白石晚年極為少見的大尺幅創作。

  石渠寶笈佳作領銜古代書畫

  本次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部分,嘉德將推出精品30件,其中兩件《石渠寶笈》著錄書畫尤為亮眼。董其昌的《疏林茅屋》,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此圖先用淡墨勾稿,再以漸深的墨色反覆勾摹,筆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筆之妙。所畫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勁峭中饒清逸之趣。樹榦多曲折頓挫,枝葉或紛披,或濃郁或簡淡、尤見筆墨的豐富變化,為董氏精心之作。

  乾隆皇帝《御筆分題行書冊》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卷四以及《禦制詩集》三集卷九十八。此《行書冊》書于乾隆壬辰年(1772),此時的乾隆皇帝雖然已經步入花甲之年,但在這十幅對題之作中,通篇氣息中規中矩,端正秀美,用筆圓潤委婉,力透紙背,難掩浩浩帝王之氣。當是他書法成熟風格的代表之作。

  此外,張大千舊藏王翚《倣古山水八幀》、石濤《雙驥圖》,金農四十二歲作《隸書〈長歌一篇效李太白體奉祝大椿〉》冊,傅山《隸書杜甫〈春宿左省〉詩》,佚名《聖跡圖》冊,羅牧、宋犖《匡廬煙雨詩畫圖(並諸家跋)》,任熊《福祿壽三星圖》等,亦是市場中少見的珍品佳作。

  主題策劃顯新意

  值得關注的是,此季大觀之夜亦特設兩組主題策劃:“食金石力—與古為徒吳昌碩”和“晨曦—新中國十七年專題繪畫”。

  吳昌碩曾説:“我生平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此季大觀延續一以貫之的“大家”系列,集合12件吳昌碩書畫精品匯成專輯,以“食金石力”為題強調吳昌碩的藝術追求。其中,老舍舊藏《致三多花卉冊》尤為珍貴,是本《花卉冊》,缶翁于方寸之間縱筆寫八開,每開以草書作題。復有陳半丁、羅復堪、張伯英、齊白石于後頁具跋。為缶翁畫贈其同門“六橋觀察使”之作。所言“六橋”即為三多(1871-1940),又名三六橋,漢姓張,字六橋,滿洲正白旗人,北京籍,生於杭州。二十三歲時官達二品,1902年任京師大學堂提調,後任浙江武備學堂總辦及督練公所洋務局提調,繼為杭州知府,民政部參議兼歸化成副都統,後歷盛京副都統兼守護大臣等職。民國以後,不問政治,以詩詞學問怡情。張六橋與吳昌碩都曾受業于浙江俞曲園太史,故缶翁以“同門”相稱。張氏之後,此冊由“再生”續藏。“再生”即陳再生,齋名“有容室”,富收藏。陳氏之後則由老舍先生珍藏數十年,期間從未現身,直至2015年初“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胡絜青藏畫展”上才再次與世人見面。此本傳藏百餘年,流傳有序,而面貌品相完好如昨。

  而“晨曦—新中國十七年專題繪畫”是以1949-1966為特定時間段,匯集了33件囊括傅抱石、石魯、蔣兆和、朱屺瞻、于非闇在內的活躍藝術家的出新之作,以各類源自生活的寫生創作尤為矚目,以期凸顯這段新中國的陽光歲月。

  碑帖主題凸出學術性

  金石碑帖,自乾嘉以降一直是士大夫收藏之最高境界,民國時期,極為興盛,善拓價格甚昂,藏家皆以此為重。本次大觀之夜亦首次推出碑帖專題,均為常州王氏一門所藏。常州王氏一門以實業起家,經商之餘,喜蒐集、鑒賞歷代金石,藏品頗豐,為當時碑帖界之翹楚。

  所謂善拓,指傳拓年份較早者,當在明中葉以前;指傳拓份數較稀者,當在百份以下;指有先賢跋語、名家遞藏者,三者足一即可稱之。此次常州王氏一門所藏之碑帖12件,皆可稱之為善拓。且傳承有序,多為稀見之品。

  陳景陶、俞復舊藏《漢孔宙碑》為此碑傳世最舊本,頗為稀罕。何紹基、李國松舊藏《漢史晨前後碑》是明代晚期典型傳拓風格,被海上名家王壯弘稱為“《史晨前後碑》拓者之最”。《晉王獻之書洛神賦碧玉版十三行》為翁嵩年未呈內府前所拓,傳拓當在清康熙時期,經名家遞藏,有先賢跋語,傳世無多。

  清初期拓本《魏張猛龍碑》濃墨厚重,字口瘦勁,丰采迷人。《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為崇恩、李經畬、孫多巘舊藏,葉志詵審定,當為宋元時期未經俗手剜刻拓本,流傳有序,有名家跋語,洵為難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