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電商倒逼農業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11-12 21:30:5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孔德元 徐浩倫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大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使得長期困擾農民的買難賣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農村居民消費的多樣性、便利性、安全性有了較大提升,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也倒逼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電商基礎設施差、物流成本高、消費需求少的問題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花大力氣加以解決。

  農村電商發展勢頭迅猛

  2013年底,我國有各類農産品電商交易網站3000多家,2014年增長到近4000家。很多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産品借助電商渠道打開了市場,從而發展了地方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如“中國水蜜桃之鄉”無錫陽山鎮2015年通過網際網路銷售水蜜桃金額超過4.5億元,約佔總銷售額的45%,並培育出“桃博士”品牌,提高了陽山水蜜桃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有效解決了當地桃農的賣難問題,增加了桃農收入。2014年,商務部先後組織兩次網上購銷對接會,促成農産品成交200多萬噸、金額110.3億元。

  近兩年,商務部、財政部確定的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省份大力建設縣級電商服務中心、鄉鎮電商服務站、村級電商服務點三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在國家政策推動引導下,“下鄉”成為眾多電商企業新的業務增長點,大型知名電商企業阿裏啟動“千縣萬鄉”計劃,擬於3~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京東計劃2015年開設1000家京東幫服店和500個縣級服務中心,招募5萬名鄉村推廣員。蘇寧2015年計劃建成1500家易購服務站,5年內設立1萬家,深入全國農村,從渠道方面消除農村電商發展壁壘。電商服務點的不斷擴展充實,豐富了農村商品的供給,提升了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便利性。阿裏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縣域市場網購消費額比城市市場高出13.6個百分點。

  不少地區利用農村電商平臺整合農業資源,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訂單農業生産,並通過網路平臺拓展市場,形成了産、供、銷緊密銜接的産業鏈,而農民也實現了到農業産業工人的轉變。在安徽省懷遠縣,淮商集團通過租賃方式獲得成片土地經營權,採取訂單方式,運用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建立有機農業生産園區,雇傭當地農民生産有機蔬菜、有機水果以及魚等高品質、高價值農産品,通過自建網路平臺進行銷售,初步形成産、供、銷一體化的高效農業生産方式。

  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制約

  近年來,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較快,但千網一面、趨同投資、重復建設、同質化現象較嚴重,導致競爭無序、虧損經營、建站與關站並存。近年來先後出現許多農産品電商倒閉的案例,如小農女、優菜網、誼萬家等。當前,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瓶頸包括:

  農村電商人才稀缺。發展農村電商離不開專業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網路技術、線上行銷、物流管理以及熟悉農業經濟運作規律的複合型人才。而目前很多農村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多是老弱婦孺,勞動力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再加上一些地方對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力度不夠,也缺乏引導、激勵網際網路人才下鄉創業的相關政策措施。這些因素導致農村電商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

  物流成本高企。大多數農産品運輸成本較高,有些甚至超過商品成本。在農産品進城方面,由於小而散的生産方式、農産品保質期短、物流損耗大、包裝成本高等原因,網銷農産品綜合物流成本較高。以陽山水蜜桃為例,其物流成本為售價的30%,陽山鎮每年因賣桃支付給順豐快遞公司的物流費用就達3000多萬元。

  相關基礎設施落後。網路基礎設施較差,我國農村居民佔人口總數的50%,農村網民僅佔全部網民的27.5%。農村地區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僅為30%,比城市低34個百分點。農村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普及率不僅遠低於城市,而且存在信號差、網速低等問題。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從商品下行來看,很多快遞和網路銷售平臺最遠能送至縣、鄉一級,尚未通達至村一級。金融服務設施不發達。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密度低,銀行設立網點經營成本高,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準落後。目前我國平均每萬名農民僅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5個、金融服務人員16人,金融服務不足已成為農村電商生産經營的一大障礙。

  農副産品標準化體系不健全。農副産品生産加工環節缺乏相關標準,農副産品品質參差不齊,不利於細分市場、科學定價,影響了産品的整體競爭力。農産品生産環節的標準和流通環節的標準未能有效對接,影響了流通效率。農副産品從生産到流通的可追溯體系不完善,品質和食品安全都難以保障。

  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偏小。由於許多農村地區人口結構以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為主,加之收入水準較低、對價格敏感度高等原因,農村參與網購的人數較少,形成的有效需求相對城市較低。目前,農村電商市場規模較小,2014年農村網購規模1800億元,佔全社會網購總規模的6.4%。

  有關政策建議

  進一步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人才培訓等相關公共服務的供給,建立健全有關農産品生産和流通的標準體系,引導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流動。

  完善農村電商法律體系。要加快商品流通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規的立法進度,健全涉及農村電商發展的法律法規、標準、信用等制度體系,依法規範市場主體行為,建設農村電商發展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以財政資金為杠桿,通過ppp、産業基金等市場化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農村地區物流、資訊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如倉儲設施、冷鏈物流設施、物流配送設施、資訊高速公路等。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鼓勵商貿、供銷、郵政各方共用共融硬體設施和網路服務。

  增加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建立縣、鄉、村多梯次農村電商公共服務站點。鼓勵和支援有實力的電商企業參與公共服務中心運營,為農民網商提供培訓、策劃、經營、結算、融資等方面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增強其競爭力。

  從農業生産源頭便開始進行標準化改造,細分農産品,採取標準化包裝、運輸和銷售,並通過二維碼等技術記錄整個産銷流程,建立可追溯到生産源頭的農産品追溯體系。

  做好農村電商數據體系建設,通過在農村建立數據採集終端和統一管理數據介面等方式,獲得較為充分的農産品供給、需求、價格、物流等資訊,一方面為指導農産品生産流通提供指引,另一方面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進一步探索發掘農業生産經營的新模式,利用農村合作社和大型農業企業組織農民規模化、專業化生産,利用網際網路銷售農産品,促進農村産銷鏈條實現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資訊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