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手機供應鏈出清:零部件工廠頻頻破産

  • 發佈時間:2015-11-11 00: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中國手機供應鏈廠商來説,這確實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自2011年以來,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開始超過1億部關口,市場連年翻番增長,給中國手機供應鏈廠商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但2014年智慧手機出貨量從上年4.23億部的巔峰滑落,日趨飽和的市場競爭加劇,品牌、山寨“人人有飯吃”的好日子已經翻篇。

  就像北京漸漸逼近的冬天,一些手機供應鏈廠商正在感受瑟瑟涼意。近期,被稱為“中國手機製造之都”的東莞、深圳,接二連三傳出手機零部件工廠破産的消息。手機品牌廠商逐漸拋棄機海戰術,精簡産品線,擠不進這些品牌廠商供應鏈的廠商被迫“出清”。

  “這是自然法則。”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會長孫文平對財新記者説,“那些産能落後、管理不善的廠商會倒閉,能夠改進技術、適應市場需求的廠商會活下來,而且不斷有帶著突破性技術的新廠商出現。整體來説,中國的手機供應鏈正在走向繁榮而非萎縮。”

  主晶片、存儲、螢幕是手機“三大件”,行業人士評價,中國手機供應鏈歷經十多年的模倣式發展,現在生産螢幕沒問題,但仍弱于日韓廠商;展訊、海思等主晶片商處在奮力追趕階段, 高通、聯發科仍是市場霸主;存儲則還處於早期跟隨階段。“中國的手機主晶片很快會趕到前列,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存儲,這是大勢所趨。”深圳雲英谷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顧晶説。

  做了20多年手機的金龍電子(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曾華榮為當下作結:中國手機供應鏈走過了生産和製造,下一步要走向創造,艱難的轉型升級已經展開,有的品牌已經開始了。

  洗牌

  2015年10月8日,一家名叫深圳市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手機零部件廠商因資金鏈斷裂宣佈停産。同日,東莞鳳崗鎮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也發出了債務清算公告,留下數百名工人及拖欠的鉅額供應商貨款。

  “現在中高端手機廠商都採用金屬外殼,福昌、京馳則主要生産手機塑膠外殼。福昌一度為了IPO上市擴充塑膠外殼産能,市場風向一轉,根本消化不了。”一位資深行業人士認為,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還會有更多的手機供應鏈廠商倒閉。

  已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20多年的孫文平對商業興衰司空見慣,“中國有上萬家手機供應鏈廠商,隨時有人倒閉,隨時有人興起。實際上從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中國手機供應鏈廠商的數量仍在增加。”孫文平自己開過手機工廠,辦過手機供應鏈金融平臺,2007年底,華為、中興、金立、聯想、酷派等57家手機産業鏈廠商聯合發起成立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孫文平出任協會會長。據該協會統計,目前工信部備案的中國手機廠商約有860家,加上未備案手機廠商總數約1500多家;與手機廠商配套的供應鏈廠商,500人規模以上、相對成熟的廠商大約有5000多家,若將200-300人規模工廠也算上,全國的手機供應鏈廠商應該上萬家。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及,智慧手機競爭激烈,未來三到五年,多數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將消失,最後活下來的只有兩三家。現實或許沒有餘承東預料的那麼極端,但手機行業的品牌集中化趨勢已日益顯見。

  “品牌商在集中,供應鏈廠商自然也會集中,譬如排前十的廠商可能佔70%-80%的市場份額,後面百來家企業只佔到20%。同時,手機供應鏈分工將更加精細,能適應市場、有獨特優勢的小廠將存活甚至發展成大廠。”孫文平説。

  一些靈活的供應鏈廠商得到回報。 藍思科技(300433.SZ)是以玻璃加工知名的供應鏈廠商,董秘彭孟武告訴財新記者,藍 思科技的訂單今年一直在增加,工廠開足馬力加班加點,根本沒有空閒的生産線。

  電池廠商 欣旺達(300207.SZ)副總裁項海標也對財新記者表示,縱觀整個中國製造業,現在幾乎沒有比手機更好的行業,行業規模一直在增長,適應市場的供應鏈廠商還是能夠從中掘金。據他透露,欣旺達的電池訂單根本不受所謂“供應鏈寒冬”影響,仍保持高速增長。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藍思科技實現營業收入86.6億元,同比增長55.64%;凈利潤6.85億元,同比增長33.85%。其中手機視窗防護屏收入同比增長24.99%,攝像頭防護鏡片、指紋識別鏡片和智慧可穿戴設備相關産品收入同比增長331.95%。欣旺達實現營業收入26.9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手機數位類鋰離子電池模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125.39%。

   誰的機會?

  藍思科技、欣旺達已是成熟的一線供應鏈廠商,早就進入了華為、小米、 蘋果等品牌手機供應商名單。

  2003年,藍思科技創始人周群飛意外地接到 摩托羅拉高管的電話,讓他們為摩托羅拉旗艦機Razr V3生産玻璃屏。得到摩托羅拉的訂單後,為便於和國際廠商打交道,周群飛註冊了藍思科技。“Lens,是透鏡、鏡頭的意思,方便外國人搜索、理解和記憶。”彭孟武説。

  挑剔的摩托羅拉向周群飛提出許多要求,包括“如果明星或總統用摩托羅拉的手機,玻璃屏碎了,劃傷臉怎麼辦?”周群飛帶領研發人員鑽進實驗室,花了三天三夜做了新樣品出來:用鋼球從一米多的空中砸下來不會破,即使在更強力度下破碎,經過柔性處理的玻璃也不會劃傷人。周群飛如此一項項硬磕,最終滿足了摩托羅拉的要求。

  在手機塑膠屏的年代,玻璃屏的摩托羅拉Razr V3以近4000元高價一年內大賣1.3億部。藍思就此建立行業地位, 諾基亞、三星、HTC等廠商訂單紛至遝來。2010年,更透明、更抗磨損的藍寶石玻璃進入藍思的實驗室,次年即在蘋果的攝像頭保護蓋、Home按鍵上試水,後又致力於突破高成本、低量産的瓶頸。“我們無法限定客戶大量使用藍寶石的時間,但我們自己時刻準備著,時刻能夠起量。”彭孟武説。

  一名接近藍思科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藍思現在積極備戰精密陶瓷、曲面屏領域技術,其 2.5D屏(單側曲面屏)技術已經成熟,正在為三星、華為等廠商供貨,3D屏(雙側曲面屏)技術也已實現量産。僅2015年上半年,藍思在研發上的投入就達到5.6億元,同比增37.99%,獲專利授權48件,新申請專利94件。 “無論是客戶、供應商還是技術、産品,一線供應鏈廠商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護城河,強者恒強的局面很難改變,除非技術發生革命,某類零部件被徹底棄用。”上述資深手機行業人士認為。

  新生代廠商必須抓住新技術研發脫穎而出。剛誕生三年的雲英谷,借高解析度螢幕成功殺入手機供應鏈。雲英谷創始人顧晶今年35歲,清華大學畢業後赴哈佛大學讀博,2010年歸國正趕上智慧手機潮頭漸起,預感到顯示屏在智慧手機上的重要性,決定將自己鑽研的照相機顯示處理技術移植到手機屏,拉上大學師兄林彥、同班同學馬振強一起創業。

  “當時比較創新的技術方向是四色項目,就是將傳統的紅綠藍改變成紅綠藍白或其他四種顏色,通過顏色的調整、組合讓光譜成像更清晰。我們一開始也做這個方向。”顧晶對財新記者回憶。

  但2012年上半年,在融資不到位、團隊失和等種種因素的干擾下,四色項目被迫中止,顧晶幾乎陷入“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顧晶不得不重新尋找創業方向。他嘗試與多家屏廠溝通,獲得了方向性的建議——“能不能在現有的生産線上,用原有的紅綠藍三基色來提高螢幕的清晰度?”中國的液晶屏生産線大都在2005年-2006年間建立,投入成本都在10億元級別。但液晶屏升級換代極快,客戶高規格的産品要求只有日本、南韓的屏廠才能滿足。

  “如果有一種技術能讓既有生産線生産出更高解析度的螢幕,對整個行業都會有價值。” 2012年11月,雲英谷做出第一款圖像處理晶片海王星渲染晶片,用較低成本實現了HD顯示效果,幫助屏廠比市面上更高一代的同類産品降低5-10美元成本。

  敲開第一個客戶的門並不容易。2013年,雲英谷終於得到了10萬顆圖像處理晶片的第一筆訂單,並借此啟動了A輪融資,祥峰投資、中信資本入局。據知情人士透露,兩家風投各自投了1000萬元,雲英谷依靠這筆資金實現了量産。完成量産六個月後,雲英谷攻下屏廠 京東方,經後者穿針引線,與幾家台灣晶片供應商簽訂了技術授權協議,由此實現了技術授權、銷售提成的商業模式,將晶片生産交給台灣廠商,自己專注研發。

  台灣晶片廠商把雲英谷帶給了夏普,而夏普又將應用了雲英谷新一代顯示技術Rainbow-RGB的螢幕賣給了 新力。之後,三星、JDI等品牌廠家開始與雲英谷尋求合作。“現在幾乎所有的屏廠都與我們合作了,今年已經實現盈利。”顧晶透露,雲英谷還在進一步開發新一代的顯示産品。目前雲英谷已經積累了30多項專利,並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申請了專利保護。

  上述資深手機行業人士指出,雲英谷的例子證明,一旦打通生態圈,積累了渠道關係,新入局者很快就能施展拳腳,迅速崛起。但中國手機供應鏈已自成體系,新入局者想在傳統領域競爭非常困難,必須在新技術或新領域上尋找商機。

  産業鏈造血迴圈

  中國的手機供應鏈廠商大多謹慎低調,市場在小米、華為一路崛起的熱浪背後,也只能看到它們模糊的剪影。潛行多年,它們現在到底是何水準?

  孫文平認為,目前以深圳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手機供應鏈體系。全球86%的手機都在中國生産,包括蘋果、三星,它們的供應商也大多來自中國。

  知名電子行業分析師孫昌旭亦稱,從硬體角度,中國手機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可媲美蘋果、三星。一是中國手機廠商品牌意識提高,注重品質,工藝水準顯著提高;二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手機零部件廠商成為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手機廠商的供應商,在國際合作中提高了自身能力。

  十年間,中國手機製造行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在曾華榮的記憶裏,2000年前後,中國的手機市場是摩托羅拉、 愛立信、諾基亞等外國品牌的天下,當時中國廠商主要是從 西門子等國外廠商手裏買回手機主機板,再加上外殼、電池等零部件組裝完成。

  孫文平也認為,2003年以前,國産手機沒有自己的零部件供應鏈。最早的國産手機波導手機都是進口整機再貼上波導的標簽,甚至開模、注塑、膠粘,都要去南韓訂購。到了2003年-2004年,中國手機供應鏈才初見雛形。

  晶片廠商聯發科2004年推出了晶片交鑰匙模式,使手機製造變得簡單。大量中國山寨手機廠商趁勢興起,加上國外手機品牌逐漸向中國轉移供應鏈,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看到了機會,投身手機生意。深圳原來做錄音機、收音機、MP3/MP4等産品的廠商,吸收了南韓的注塑理念,開始搶佔注塑市場;溫州商人則一步步打入電池、喇叭、數據線、攝像頭等領域;中國也開始有自己的手機方案設計公司,不再從南韓、日本購買手機方案。

  2008年前後,中國手機供應鏈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據孫文平介紹,2008年,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組織了幾十家企業上書工信部,最終工信部把國産手機準入註冊資金從2億元下調到了2000萬元。這一步頗為關鍵,直接推動了“山寨”手機廠商轉向做自有品牌,配套供應鏈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漸漸形成了完善的産業鏈。

  今年40歲的張學政趕上了這波大潮。2006年,曾在意法半導體、 中興通訊等多家相關廠商工作的張學政,拿出10萬元積蓄創辦了一家手機方案設計公司聞泰通訊,組建40多人的核心研發團隊,自主研發手機主機板,並提供完整的手機方案。 2008年,聞泰通訊與幾家公司聯合出資1000多萬元,購買了200多畝土地,興建手機製造工廠。“現在8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國內找到,但晶片、存儲等零部件還需要向國外廠商購買。” 聞泰通訊總裁助理鄧安明對財新記者説。

  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手機圈內人士都認為,中國手機供應鏈已經在模倣、學習中走向了“自我造血”。曾華榮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手機的成本計,金屬外殼一般約為10-30美元,主晶片約為10-15美元,螢幕約為15-20美元,攝像頭約為10-15美元。十多年前,這些錢都是國外廠商賺去的,現在,展訊、華為海思、RDA都能做晶片;京東方、天馬能做螢幕;能做金屬外殼、攝像頭的中國廠商就更多了。

  “假如一部手機的成本是100美元,現在至少70美元是中國自己的。” 曾華榮説。

  中國仍在核心技術領域上落後,如存儲、主晶片,但中國廠商信心十足。“十年前中國沒有顯示屏,今天不遜國外廠商;五年前中國沒有晶片,現在展訊、海思嶄露頭角。我相信再過五年,中國的主晶片也能和高通、聯發科媲美,現在幾乎為零的存儲也一定有未來。” 顧晶説。

  孫文平認為,從全球供應鏈體系來看,日本、南韓、中國台灣、中國、美國各有韆鞦。美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廠商長于晶片領域;顯示屏領域,中國相比南韓、日本亦屬弱勢;中國內地廠商在電池、數據線、塑膠、充電器等領域以質優價廉絕對超越,譬如日本現在需要花費50萬元成本的塑膠開模,中國廠商10萬元就能搞定。

  現在,只要客戶拿出需求,中國有幾十家ODM(原始設計製造商)可以快速設計出手機方案,拉起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將手機生産、包裝再配送到客戶指定倉庫。2010年,小米在考察了多家ODM廠商之後,最終將紅米交給了聞泰通訊研發、生産。至今紅米出貨量超過5000萬台。之後,魅藍、榮耀4X、樂檬都選擇了這種模式與聞泰通訊合作。

  中國的手機供應鏈已在向外輸出。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2011年,摩托羅拉的一款中低端手機通過聞泰通訊研發、生産的總成本要比摩托羅拉自己降低一半。此後HTC、Acer、Alcatel都來找聞泰通訊合作。“現在,印度的大部分手機都來自中國的ODM廠商,譬如印度前三大本土手機品牌Micromax、Intex、Lava的産品大多出自龍旗、酷派、聞泰之手。其中聞泰不僅為Micromax提供手機成品,還為其提供用戶數據分析、伺服器升級、軟體開發等後端服務。”

  鄧安明向財新記者證實,聞泰的工廠一直在滿負荷生産,現在的生産線已經排到了2016年。

   吃蘋果的甜蜜與風險

  自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蘋果在全球手機業地位至今難以撼動,其設計工藝、産品品質以及自成體系的iOS作業系統贏得數億消費者,斬獲高額利潤。 截至2015年6月的第三財季,蘋果的凈營收、凈利潤、iPhone銷量均錄得超過30%的增長,其中六成以上收入來自iPhone,三財季iPhone獲得59%的高增長。

  全球廠商都想擠進蘋果手機供應鏈,這不僅意味著從蘋果的大蛋糕中分食,還會有一飛沖天的市場口碑效應。孫文平透露,2015年,蘋果近一半的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在中國,它們主要分佈在外殼、天線、電池、玻璃面板、數據線、麥克風等領域。

  2007年,剛剛起步的蘋果定標日本、中國台灣的供應鏈廠商,藍思科技是為數不多一開始就被蘋果相中的內地廠商。知情人士透露,2006年,蘋果發佈第一代iPhone之前,就開始與藍思科技接觸,提出玻璃蓋板需求。2007年初藍思科技通過蘋果的供應商認證。

  2015年3月登陸 創業板的藍思科技,其高度依賴蘋果的收入結構備受市場關注。2012-2014年,藍思科技從蘋果獲得的收入分別為67.76億元、64.01億元、82.07億元,佔總收入的60.70%、47.94%和56.61%。

  還有一些中國內地廠商通過上游廠商間接給蘋果供貨。一位熟悉欣旺達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儘管欣旺達三年前才直接與蘋果進行合作,但很早就通過與國外鋰離子電池廠商的合作間接為蘋果供貨。

  在孫文平看來,蘋果供應鏈是2012-2013年間開始向中國內地轉移。他在2013年曾受邀參觀河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當時就有47家蘋果的供應鏈廠商入駐鄭州航空港。

  2014年6月,蘋果公佈了2014年供應鏈地圖,793家工廠成為蘋果的新一輪供應商,分佈在美國、法國、墨西哥、巴西、日本等各個地區。瑞信證券研報稱,中國大陸廠商以349家的數量位居榜首,日本139家廠商,美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供應商分別是60家、42家。

  “由於材料、工藝等諸多因素差異,蘋果供應鏈和國産手機供應鏈重疊度大約是30%。”孫文平稱。

  “蘋果對供應商的標準更為嚴苛,不僅考察産品流程、工藝、品質等技術維度,還包括企業文化、管理水準、員工薪酬福利、社會責任等,還不是固定時間考察一次就完了,經常走進供應商工廠進行多次考察。”上述熟悉欣旺達的業內人士稱,“許多中國廠商在與蘋果的合作中提高了自身的整體實力。”

  一家蘋果供應鏈廠商評價稱,蘋果是負責任的公司,它不是把供應商的利潤擠得乾乾淨淨,而是會投入資源與供應鏈廠商協同研發,甚至會補償供應鏈廠商的研發費用。

  不過,業內也有不少聲音向蘋果供應鏈廠商發出警告:不能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蘋果身上。蘋果在供應鏈上佔據了絕對的話語權,與蘋果的合作要相當謹慎,不能盲目擴大産能或投注新技術,以避免蘋果一旦轉向帶來的風險。

  供應鏈外遷威脅

  近幾個月,中國品牌手機廠商紛紛宣佈在印度投資建廠。金立印度負責人阿溫德8月底向財新記者透露,金立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1500萬美元實現在印度本土化製造。這筆錢將用在與富士康合作生産手機,以及與一個印度本土廠商合作建立工廠。酷派內部人士亦對財新記者介紹,酷派將在印度建廠,目前已談妥合作方,預計會在兩年之內把印度的研發隊伍建立起來。

  此前七八月間,中國手機品牌vivo已經宣佈了在印度興建一家30萬平方英尺手機組裝廠的計劃,預計到2016年底該廠最大産能可達每月100萬台;小米通過與富士康的合作,實現了在印度組裝生産智慧手機;聯想找到了摩托羅拉以前在印度的合作夥伴Flex,在手機生産上開展深度合作;華為也明確了要在印度建手機廠的計劃。

  一直在中國耕耘的富士康、三星正將目光投向中國之外。富士康今年8月宣佈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簽訂協議,未來五年將投資50億美元在該邦興建工廠。此外,富士康還在考慮在印度其他邦建設製造工廠,以迎合印度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三星則一直加碼在越南的投資,在越南東北部太原省興建了兩座手機工廠。近日,三星天津手機工廠的多名員工告訴財新記者,天津工廠獲得的訂單在減少。以前三星 Note3、Note4等高端機型都在天津生産,但今年8月發佈的Note5已轉移到越南和廣東惠州。

  中國的地租成本、人工成本不斷推漲,加上各地對外國手機廠商投資建廠的優惠政策減少,中國手機供應鏈既有的一些優勢正逐漸喪失,這一點,已是眾多市場參與者都能看到的趨勢。不少中國手機供應鏈廠商開始擔心,印度會不會成為第二個中國? 他們並不擔心越南,認為越南的市場規模小,即便人工、土地成本低,也很難吸引大批廠商入駐。但擁有超過12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廣闊。截至2014年底,印度手機用戶約為6.1億,其中使用智慧機的用戶只有1.15億。沒有手機或仍在使用功能機的印度人,誘惑著手機廠商的胃口。

  在印度政府的政策鼓勵之下,印度手機産業正在走中國曾經走過的道路。酷派內部人士介紹,2015年2月,印度政府出臺了新的稅收政策,一方面將手機進口關稅從原來的6%提升到12.5%;另一方面取消了本土手機的CENVAT(印度中央增值稅)。這意味著,在印度本土生産銷售,要比從中國進口手機少繳納約12%的稅。這是中國手機廠商紛紛來印度投資建廠的主要動因。

  有業內人士預言,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建廠之後,先是帶去組裝生産線,之後帶去零部件生産企業,然後是研發和設計,印度在與中國廠商的合作中會逐步積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變“中國製造”為“印度製造”。

  “印度自然希望手機供應鏈轉移過去,但是短期內根本轉移不了。”在孫文平看來,印度的工人雖然每月只要六七百元人民幣的工資,但工作效率低,中國的工人一個能抵上印度五個。“印度能不能培養出成熟、合格的類似中國珠三角水準的高級技工,要打大大的問號。”他説,“現在所説的手機供應鏈轉移僅停留在表面,許多國産手機只是把最後的工序甚至只是包裝放在了印度。短期內要實現供應鏈徹底外遷,在印度、東南亞地區都不太現實。”

  曾華榮也認為,印度和東南亞的手機製造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印度手機供應鏈想趕超中國,目前看不太可能。首先,生産手機需要配套的生態鏈和技術的積累,所有配套儘量在一個園區內齊備;製造業的前提是充足的水、電供給,但印度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此外,印度土地私有制,房屋有産權保護,在印度建廠可能需要解決更多的利益糾紛。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指出,手機供應鏈是跟著市場走的,一旦印度手機市場爆發,看到機會的印度商人也會像當年的中國商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供應鏈,所有的外部條件,譬如政策、基礎設施、物流等,都會迎刃而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