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整合多元文化資源

  • 發佈時間:2015-11-11 08: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梁 婧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走進藏羌彝 細品産業經

  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總體規劃》,從頂層設計著手,關注藏羌彝民族文化資源的産業化問題,期望找到適合當地文化産業發展的新路徑。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區域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規劃。一年多過去了,記者走進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切實感受《規劃》的落地情況。

  粗獷艷麗的羌繡、獨一無二的祥巴、人間天堂的九寨……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你能從一草一木中感受到她的獨特和唯一。阿壩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順清説,“我們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在不少地區,人們生活並不富裕。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握文化和地理這兩大優勢,為阿壩州的發展走出一條適合它的路子”。

  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繼文化部、財政部去年聯合印發《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總體規劃》後,四川省文化廳也會同甘孜、阿壩、涼山三州共同編制了《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四川區域)發展規劃》,為這裡的文化産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援。那麼,藏羌彝文化産業具備哪些亮點?又有哪些未來規劃呢?

  形成良性競爭秩序

  在我國的許多旅遊景區,外觀雷同、包裝類似的産品讓人難辨真偽。特産不“特”的現狀,讓不少遊客達成“風景可以看看,特産回家淘寶”的共識。與不少地區類似,在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地阿壩州茂縣,古老的羌繡也陷入同樣的窘境。

  “最輝煌的時候,公司年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今年10個月過去了,還不到100萬元。”羌寨繡莊總經理楊軍告訴記者,四川羌寨繡莊有限公司是當地規模較大的繡莊之一,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與3000戶左右的羌族農戶建立了合作關係。

  楊軍認為,茂縣具有發展羌繡的天然優勢,但如果缺乏統一規劃,優勢就會被濫用。譬如,茂縣的羌繡屬於泛地域性的紀念品,遍佈當地,有各種小作坊、淘寶店,壓價競爭、産品品質低下等問題氾濫,破壞了行業的整體生態。而同樣是少數民族文化産品,汶川縣映秀東村的特産祥巴的待遇卻大大不同。“每次來到這裡,我總是會來看一看漂亮的祥巴,感覺不虛此行。”湖北來的遊客黃姍姍説。

  祥巴,是藏語中木刻版畫的意思。2010年,易西嘉洋等幾位藏族藝術家在傳統經文印製形式的啟發下,獨創設計了這種新的版畫。祥巴在豐富藏族藝術的同時,也為藏民們帶來了新的致富路。“它像版畫一樣將以宗教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圖案雕琢在木板上,再將繪製唐卡時使用的純天然礦物顏料涂在木板上,最後蓋上藏紙,就完工了。”祥巴創作者、安多藏族小夥曲甲一邊創作,一邊對記者説。創作一幅類似的祥巴作品需要3個月,一個模板平均能印20張左右。由於每次上的色調的不同,每幅祥巴都顯示出獨一無二的特性。目前,僅僅依靠祥巴創作,曲甲每年的收入就有4萬元。

  在祥巴創作基地,除了能夠看到手藝人的現場製作演示和祥巴作品展,由祥巴元素衍生出的明信片、書籤、筆電、帽子、水杯等文創産品也獨具一格。“跟祥巴相關的産品從來不愁銷路,不少精品都會銷往國外。”映秀鎮黨委副書記徐才英説,這歸功於祥巴藝人自發組織的行業協會。他們共同協商祥巴作品的價格,防止惡性漲價或壓價,規範市場秩序,形成良性競爭,更深入探討祥巴藝術的傳承和開發,在打造真正特色的同時,從源頭激化市場活力。

  整合多元文化資源

  “好不容易請年假來到嚮往已久的九寨溝,在溝口就被堵住,真是急死人。”從陜西來的遊客郭先生説。按計劃,九寨溝是他的最後一站,返程票都買好了。現在卻因遊客限流的原因,他只能止步于溝口。“進九寨溝估計是來不及,只能在附近逛逛了。聽説溝口的《藏謎》《九寨千古情》、白馬藏族的農家樂等都是有特色的賞玩之處,希望可以借此填補遺憾。”

  像郭先生一樣,在旅遊旺季因遊客承載量的問題而被堵在九寨溝溝口的遊客不在少數。為了延展單一的旅遊景點及線路,阿壩州對整個旅遊資源作了重新調整和規劃。“阿壩州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古蜀文化、大禹文化、氐羌文化、茶馬古道文化、藏羌文化等。自然風光更不必多言,九寨溝、黃龍寺等風景名勝景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臥龍、若爾蓋高原濕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卓克基土司官寨屬於國家級人文景點,而我們目前的想法是將阿壩州的旅遊資源整合起來,共同宣傳、客源共用、合作共贏,變單一的‘旅遊點’為豐富的‘旅遊面’,進而形成總體競爭力。”四川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説。

  而映秀東村的非遺文化産業園,正是資源整合、集群發展的好例子。“按照‘功能明晰化、産業集聚化、文旅融合化’的發展目標,映秀東村非遺文化産業園建設了民俗文化體驗區、主流文化展示區和時尚文化休閒度假區等多個特色文化旅遊區。”徐才英説,該産業園目前已引進藏香、藏茶、藏羌繡等20余個非遺項目,形成了集群文化合力。“映秀是成都到九寨溝的重要一站,往來遊客眾多,之前沒有特別有吸引力的文化旅遊點作支撐,難以讓他們留下來。如今的非遺項目的建設,正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及嘗試。”徐才英説。

  同樣受益於資源整合的,還有新建的茂縣坪頭村。坐落于成都至九寨溝必經之地的茂縣坪頭羌寨,是體驗羌族文化、感受羌族人生活的集中體驗區。它在州政府及縣政府的宣傳下,由原本的不知名小鎮成為阿壩的知名景點。

  “我們村民還來不及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時,就已經成為老闆了!”茂縣坪頭村雲上人家農家樂老闆爾瑪澤麗告訴記者,現在的坪頭村可以接納住宿3000多人,村民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業的人數佔村總人數40%以上。

  “經過整合後的資源,並未出現人們之前擔心的過分分流遊客資源的現象,九寨溝等知名景點火爆依舊。”九寨溝縣副縣長吳非説,通過整合資源,他們全面開發了短途遊、自駕遊、過境遊等不同形式的旅遊方式;行業內部的産品、服務等方面整體形成了良性競爭。“互抬轎子、水漲船高的合力效應已經凸顯。”吳非説。

  吸引創新型人才

  “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位於中國西部腹心,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繁衍遷徙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區域內自然生態獨特,文化形態多樣,文化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沉積帶。”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唯平介紹説,近年來,藏羌彝地區文化産業快速起步,呈現出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成為支柱性産業的巨大潛力。譬如,藏族手工藝品已進入香港、澳門地區及尼泊爾、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然而,隨著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出去”,如何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就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找到能幫助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出去、走得好的人才!”

  在阿壩文化産業圈內,汶川縣映秀人民茶業的蔣維明正是這樣的人。他繼承了傳統藏傳黑茶的工藝,研製出需四季調製的“大土司黑茶”,將映秀本地茶帶入高端茶業市場。如今,“大土司黑茶”年産量近9噸,“産多少、賣多少”的銷售成績為當地人津津樂道。“大土司黑茶的口感比一般黑茶要甘甜,受到東南亞市場青睞。”蔣維明説,但市場只是結果,沒有傳承,哪來的再創新?沒有研發,哪來的市場?“倘若不是多年堅持藏茶配方的深挖,很難取得今天這樣的銷售成績。”蔣維明説。

  “像蔣維明一樣,通曉文化産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十分稀缺;既懂藝術創作和産品研發,又懂市場經營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楊洋説,市場要發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這是當地發展文化産業的共識。但是,培養或引進優秀人才進行創意開發的高昂成本,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同時,文化市場尚未成熟,行業規範和投融資體系還不健全,監管力量薄弱,這些問題也制約著文化創意的開發。

  “希望通過産業的發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最終形成良性迴圈。”竇唯平介紹,自《規劃》實施後,目前四川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已規劃文化産業項目142個,涉及項目投資總額超過188億元,涉及文化旅遊、演藝娛樂、民族工藝品等多個文化産業門類。“通過這些重大項目的一步步實施,一批特色鮮明的民族演藝聚集區和文化旅遊産業帶正日漸形成。”而它們的落地,正讓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進而實現民族文化傳承和文化産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梁 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