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株洲探索改革落地釋放“爆發性”紅利

  • 發佈時間:2015-11-11 01:0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南株洲市作為老工業基地,面臨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和産業轉型的多重壓力。記者近期實地調查走訪發現,為了尋求發展動力,株洲市探索改革措施先行先試,其中既對政府自身權力“割肉放血”,大膽放權給市場和基層;又嚴格約束政府性投資中的公權力運用,頂著“得罪人”的阻力,斷部門“權力之手”和“財路”,增政府投資效益。株洲市探索推行的“一個章子算數”、“容缺辦理”等“敢改、真改”舉措推動改革“落地生根”,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政府“割肉放血”

  激活市場與社會發展動力

  株洲在現階段,既有經濟新常態下的普遍壓力,也面臨著“大塊頭”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獨特壓力。“比如,出於湘江治理的需要,清水塘工業區要整體搬遷改造,涉及眾多家大中型骨幹國企。”株洲市市長毛騰飛説,株洲市當前面臨多種轉型和發展壓力,唯有改變過去政府管得太多太細的局面,厘清政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才能釋放市場活力。

  在株洲市政務中心,株洲置信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文超告訴記者:“以前的核費涉及7個部門,需要每一個窗口都去跑,最少要3個月,而現在一個窗口核費,只要30分鐘,省心又省力。”

  黃文超所説的這種變化,源自株洲市狠抓“簡政放權”的改革措施。毛騰飛介紹,在去年清理市本級權力清單的基礎上,今年5月,株洲市在湖南省率先集中公佈權力、責任和涉企收費清單以及外商投資準入管理目錄,其中權力清單精簡40%,行政許可項目精簡近60%。

  株洲市目前在大力推進“先照後證”商事制度改革,將189項前置許可項目變為後置,推動新增企業“井噴式”增長:2014年市場主體增加101%,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67.69%;株洲市國稅局車購稅分局推出首問負責制,導稅、預約、延時等“一條龍”便民徵管,不讓納稅人多頭跑、跑多次,正常辦結一筆業務僅需2分鐘。

  “過去,政府的手伸得很長,投資的領域過大,其後果是擠壓了社會投資的空間。”株洲市市委書記賀安傑表示,為了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鯰魚效應”,株洲“割肉放血”,不斷放寬投資領域。如通過歸集5億元産業扶持資金、6億元償債資金來撬動社會資金。“以前,城市環衛由政府掃,怎麼也掃不好。現在由市場去掃,掃得乾乾淨淨。”

  對於放權,株洲實踐是“唯效果而論”。毛騰飛説,株洲市給雲龍示範區、高新區下放了很多市級管理許可權,基本相當於“獨立王國”,但一些權力不好接,放了之後又收回來了。比如,雲龍示範的規劃部門才幾個人,根本管不過來,所以規劃權在下放幾年後又收上來了。“該放的堅決要放,接不住的就要慎重。”

  敲斷部門“財路”

  給投資和公權力戴上“緊箍”

  株洲市發改委副主任徐業偉介紹,2013年以前,株洲市90%的政府投資項目決算超過概算,部分項目投資甚至超可行性研究(簡稱可研)批復規模2倍以上。“本來成本只需1億元,結果報上去2億元,最終幹下來可能要4至5億元。”政府投資項目中的“釣魚工程”“半拉子工程”時有發生,導致成本失控、投資效益低下。亂象叢生,癥結在於政府權力的濫用。

  2013年以來,株洲市政府下狠心出臺了《株洲市政府投資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從立項到竣工驗收、資産移交劃分等10個環節進行全方位規範,給自己帶上層層“緊箍”,探索從體制和機制上約束政府的投資行為,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株洲市還探索將中央關於“三重一大”事項集體研究決策制度引入政府投資管理,在湖南省率先成立投融資決策委員會,邀請投融資專家集體論證項目,約束部門和個人隨意決策行為。同時,採取工程量“現場簽證”等措施嚴控成本,最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財政資源。

  徐業偉説,以前政府投資多存在“拍腦袋”的情況,而現在全部“程式化”,所有項目先由投融資決策委員會研究,再上政府會議研究,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馬上進行“倒查”。比如,株洲市消防指揮中心項目于2012年審批,2014年開始建設,後在建設過程中有一個分項投資出現自行調整,隨即被叫停招標。最後,倒查各個部門,嚴格論證後才允許該分項投資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個部門的權力被嚴格約束和規範。”

  據記者了解,政府投資“收權”以來,株洲市工程投資超支超付問題基本杜絕。2014年至2015年,株洲市僅在可研階段共審減金額21億元,總體上實現了方案合理可行、造價經濟節約、投資效益提高。“株洲原計劃引入一個央企開發8000多畝的高鐵新城,隨後卻發現該央企主要是想搞房地産不願做産業,這個項目就被政府會議否決了。要是以前,一個平臺公司或主管領導定了,誰也管不了。”徐業偉説。

  “約束部門的權力,相當於斷了它們的財路。”毛騰飛表示,把投資權力交給程式,很多操作空間被擠壓,一些部門就不舒服了,剛開始時反對聲音很大。“但不舒服是必經的陣痛,因為改革的立場不能動搖,我們的改革再也經不起‘帶病’項目的折騰。”

  “得罪”上級部門

  探索“一個章子算數”

  據株洲市政務中心不完全統計,一個普通開發商,從發改委立項到取得施工許可,需要歷經20個政府部門、20個二級機構的審批,30個仲介機構,繳納2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41項服務性收費,以及5項方案設計,至少需要耗時1年多。很多開發商需要招聘2至3個專人、配備一台專車用於報批“跑腿”,報送的文字資料總重可達數百公斤,繳納的費用項目多如牛毛。

  “一個房子驗收,測面積要收四次費;廠區內建個共200平米的二層樓配電房,被強制要求做‘水土保持方案’。”株洲市政務中心主任胡燦説,很多審批和手續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一些甚至是個別部門“私設”,導致企業對建設領域審批滿腹牢騷。

  株洲市審計局局長劉方表示,要確保改革“落地生根”,就要從矛盾最集中、意見最大的地方入手。由此,株洲市在建設領域審批改革上大膽採取“一家審批、多家備案”的方式,取消或暫停一些不必要的審批,使報建手續時間從至少1年多減至1個月。

  據介紹,株洲在建設領域取消或暫停前置仲介服務、審批共19項,調整或合併審批程式13處,精簡各類受理資料65項。比如,取消了城區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等報告;在初步設計和竣工驗收階段,取消了由人防、地震、氣象、園林、城管、水務等部門的單獨審批和驗收,改為由住建局一家審批和認可,各職能部門參加審查及合併驗收。

  為了縮短項目開工“等手續”的時間,株洲還大膽嘗試“容缺辦理”制度,即在不違反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由住建部門先行辦理“臨時許可”,允許邊辦理行政審批、邊補齊材料,或是先行辦理審批、事後補齊材料,從而推動項目儘早開工。“通過給予臨時施工許可,讓企業趕在湖南雨季來臨之前完成樁基工程,這樣可以至少加快進度3至5個月。”株洲市住建局副局長陳華仁説。

  株洲“第一個吃螃蟹”式的改革,已開始釋放“爆發性”紅利。在近年來全國房地産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株洲“逆市”上揚,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50.8%,排湖南省第一。受益於更加向好的投資環境,赴株洲投資興業的高科技企業、科技人員也在大幅增長。

  不過,株洲市在建設領域審批改革方面的大膽探索,也承受了來自各個條線上級部門的壓力,因為取消或暫停一些原有的審批,觸動了相關職能部門的既得利益,甚至與部門規章相違背。株洲市擔心這樣做容易“得罪”中央、省直部門,使上級政策資源會有意無意地避開株洲。

  “雖然我們的探索與一些部門規章相違背,但卻符合改革的方向、符合法律的要求,因為很多規章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等到這些規章廢除或修正後再改革,就為時已晚了。”株洲一些領導幹部表示,現在探索的一些改革舉措,都是“提著帽子在幹事”,面臨著一定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基層和市場對株洲的改革探索反映很好,建議國家把株洲作為試點,支援株洲把建設領域審批改革的探索大膽推行下去,做到“敢改、能改、真改”,然後逐步向全國推廣,提升社會各界對改革的獲得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