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三季報業績齊降 專家稱年底虧損可能性不大
- 發佈時間:2015-11-10 08:39:1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融·資本】三季報出爐,“三桶油”業績齊降
專家分析:“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
10月的最後幾天,被稱為“三桶油”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601857.SH)、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600028.SH)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0883.HK)三季報相繼出爐。2015年前三季度,中石油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05.98億元,同比下降68.1%;中石化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58.48億元,同比下降49.49%;中海油實現營收1167.4億元,同比下降33.4%。
樹欲靜而風不止,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令國內外油企利潤被壓縮。低油價帶來的業績大幅下滑,正蠶食著市場對“三桶油”的信心。
業績疲軟歸因低油價
作為“三桶油”中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中石油前三季度主營業務保持盈利。中石油三季報顯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勘探與生産板塊實現經營利潤465.13億元,同比下降68.1%;煉油與化工業務實現經營利潤30.59億元,同比扭虧增利118.14億元。
中石油方面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油氣市場需求低迷、國際油價低位震蕩。因此,公司在石油銷售板塊直接出現經營虧損9.78億元。
數據顯示,中石化的業績相對較好。受益於一體化優勢,其煉油和化工板塊的經營業績同比大幅增長,成為利潤的主要增長點。中石化煉油板塊實現經營收益149.05億元,同比增長34.3%。化工板塊實現經營收益150.08億元,同比增加185.24億元。不過,勘探及開發板塊經營虧損34.44億元。
“三桶油”中表現最好的中海油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167.4億元,同比下降33.4%。根據三季報,中海油實現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為362.5億元,同比下跌32.3%;平均油價為每桶48.84美元,同比下跌50.7%;平均氣價為每千立方英尺6.41美元,同比下跌3%。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財報中把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均歸結為國際原油價格大跌。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進入連跌模式,累計跌幅已超過50%。今年10月,原油價格依然在每桶45美元上下波動。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稱,作為中國傳統的暴利企業,“三桶油”全部出現盈利負增長,主要是因為今年以來國內外宏觀經濟運作不景氣、內外需求低迷,持續走低的石油價格又進一步壓縮了石油企業盈利空間。此外,“三桶油”遲遲不見突破的市場化改革,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經營效益。
“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
“其實對‘三桶油’來説,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指出,由於第一季度仍處於消化高成本原油庫存的狀態,“三桶油”的業績受低油價影響更大。如今,在目前油價低空運作,石油公司業績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三桶油”業績相較第一季度已經有較大改觀。
今年第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斷崖式”下跌至每桶不足50美元,“三桶油”第一季度的業績亦同時大幅下滑。在“三桶油”于4月底公佈的一季度財報中,中石油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1.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2%;中石化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7億元 ,同比大幅下降84.6% ;中海油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355.4億元,同比下降39.9%。而就在交出一季度慘烈的業績後,“三桶油”迎來集體換帥。宋智晨認為,目前“三桶油”的個別板塊已經出現虧損,但是從公司整體盈利來看,2015年三家業績以虧損結束的可能性比較低。儘管2015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下行、油價走低的趨勢還將持續下去,但是這些因素只是對石油開採及銷售影響較大,煉油、化工等板塊卻因此受益,且截至目前三家公司都處於盈利狀態,所以年底出現虧損的可能性不大。
改革或成為油企“過冬”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受國際低油價影響而業績大幅下滑的並不止“三桶油”。
10月27日,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發佈第三季度財報,利潤同比下滑幾近一半,凈營收為12.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23.9億美元。
在低油價時期,改革逐漸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的必選項。
BP在財報中表示,除了受油價下滑拖累,2010年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事件導致BP額外支出4.26億美元,公司結構調整支出1.51億美元。BP預計,自2014年到2016年的公司結構調整總支出預計將達25億美元。
國際油氣、油服巨頭從去年就開啟了“過冬”模式,紛紛對非核心資産進行剝離,同時削減項目投資並大幅裁員。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指出,我國“三桶油”承擔國家責任和上市公司業績表現的雙重壓力,同時又面臨著經營、人員和財務等諸多“剛性”束縛,低油價下的“過冬”並不輕鬆。
宋智晨表示:“‘三桶油’的生産效率在全球石油公司中並不具備競爭力,‘三桶油’想要實現由‘大’到‘強’的飛躍,必須進行轉型和改革。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石油消費不景氣、其他新能源迅速發展、石油價格波動頻繁的市場環境下,‘三桶油’需要通過改革引入新的市場競爭機制,激發企業活力,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企業經營效率。”
今年以來,油氣改革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5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在今年“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全産業鏈各環節放寬準入”。有消息稱,目前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牽頭制定的《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經形成初稿且正在加緊完善,有望在年底亮相。
以世界著名的一體化石油巨頭康菲公司重組為例,陳衛東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道,當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改進的利益超過一體化利益時,石油工業上下游更充分細緻的分工就會隨之産生。
“從合併到分拆,從‘並購擴張發展’到‘收縮性增長’,康菲的‘頂級巨頭’夢只做了10年就完結了。”陳衛東表示,原康菲公司通過上下游一體化打造“頂級巨頭”的戰略已被證明不可持續。董事會因此提出“收縮性增長”戰略,將公司上下游拆分成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菲利普斯66石油公司)、大力度剝離非核心資産、大力度回購公司股票和增加現金分紅回報股東。其核心意義是追求公司價值增長和股東回報增加而不只是公司規模的增長。
陳衛東表示,從這個邏輯看, 康菲的分拆也許代表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謝瑋丨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