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 發佈時間:2015-11-09 15:53:0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的理念是黨中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著眼于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而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也是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發展瓶頸的重要部署,更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發展理念之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出現了一系列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現實問題。突出表現在: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明顯,消除貧困的任務十分艱巨,截至2014年底,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難點在農村;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夠同步,對文化培育、共同價值觀塑造、國民素質教育等軟實力建設重視不足,呈現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平衡狀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短板突出,全國還有2.5億城鎮外來常住人口沒有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生態建設歷史欠賬較多,人口資源制約因素進一步凸顯出來,等等。所有這些,都暴露出我國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都催生著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都要求我們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協調就難以行穩致遠。如果説在經濟發展水準落後的情況下,在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經濟增長成為發展的核心要求,而在每人平均收入已經越過中等收入的門檻要求之後,就需要更加注重調整關係,更加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短板”效應就會愈加突出,一系列社會矛盾會就會不斷加深。因此,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推動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結構,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推進精準扶貧,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需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方面,需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準。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這就需要不斷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不斷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堅持協調發展,還需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協調發展的著力點在發展上,一切不協調、不平衡問題都需要通過發展的辦法來加以解決。這就需要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在改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環境友好型産業,通過補上短板來厚植發展優勢。依靠科技進步,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培育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