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牌”工人是如何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5-11-09 05:39: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29日正午,陽光為工地帶來了融融暖意。在津保高速白洋淀車站,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津保鐵路四電系統整合項目部645班,正在為津保高速的即將開通進行著緊張調試。

  在工班六七個人中,巨曉林很不起眼,一直埋頭苦幹的他,顧不上和前去採訪的記者説話。但就是這麼個不起眼的人,從農民工做到了“金牌”工人,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級技能大師等稱號,還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得到這麼多榮譽的他,回到工作崗位還是那個好琢磨、勤學苦練、樸實憨厚的巨曉林。

  忘不了那根冰棍的“甜頭”

  巨曉林創新的動力還要從一根冰棍説起。

  1987年,巨曉林被招錄為中鐵電氣化局一處三段的農民合同工。由於條件不出眾,他起初工作很吃力。

  “20多年前,接觸網的工作大部分以重體力勞動為主。巨曉林個子矮,力氣相對小,起初分班,很多工友不願意和他一組。”和巨曉林同年到中鐵電氣化局工作、現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接觸網六段工長王佔利回憶説。

  但是巨曉林有著無比的細膩與韌勁,無論接觸哪道工序,都會仔細把技術要點、施工心得記錄在本子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跟著師傅不停追問。面對朋友和工友的不理解,他説出了心裏話:農民工也要懂技術,技術好我們就不會被淘汰。

  就這樣靠著勤學苦練,兩年後,巨曉林從一個農村小夥兒變成了一名合格的接觸網工人。有了工作積累,他的創新之路開始了。

  1989年夏天,北同蒲鐵路施工接觸網架線作業現場令工人們十分辛苦。這項工作每到一個懸挂點,都要有人肩扛電線在桿塔上爬上爬下。

  一個大雨突襲的下午,巨曉林披著雨衣留守在工地,望著桿塔上的懸挂點盤算著,用什麼辦法幹活能省點力氣。通過觀察和測算,他用一根鐵絲套挂住滑輪試了試,果然能省不少勁兒。工班弟兄們按照這個辦法架線,效率一下提高了兩倍。工長高興地請弟兄們吃冰棍,特批巨曉林吃兩根。直到20多年後的今天,巨曉林仍然難忘那兩根冰棍的甘甜。

  從那時起,巨曉林迷上了工藝改進與創新,一項項創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極大降低了工友們的勞動強度。巨曉林在他們工班、作業隊逐漸成為“難不住”,有事大家都喜歡找他一起解決。1998年,在哈大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建設中,巨曉林發明瞭“下部固定繩臨時懸吊法”,提高工效兩倍以上,且安全可靠。經專家組論證後,當即在全線推廣;2006年,遷曹鐵路施工,巨曉林研究出了“正線任意取點平移法”,在還沒鋪好鋼軌的情況下,就能確定接觸網桿位置開始施工。2008年,他將自己改進的多項工藝工法編成了兩本書,和工友們分享……

  巨曉林先後參加了北同蒲線、大秦線、鷹廈線、京鄭線、哈大線、侯月線、渝懷線、遷曹線、京滬高鐵、京福客專等十幾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他研發和革新工藝工法98項,創造經濟效益900多萬元,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工人發明家。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0年5月,巨曉林作為高技能人才,被選調到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參加施工技術攻關,其所在的一隊三班被命名為“巨曉林班組”。公司為他配備了圖書櫃、電腦,購買了工具書,還聘他為“工人導師”。

  初到京滬高鐵施工現場,巨曉林每天如饑似渴地學習充電,連走路、吃飯都拿著筆電唸唸有詞。參加工作20多年的巨曉林,身上最不缺的就是那股近乎癡迷的鑽研勁頭。很快,各種施工標準與技術規範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巨曉林知道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施工和普通鐵路施工對工藝和標準的要求有很大區別,這種變革對於施工作業的要求變得異常精確和嚴格。每天忙碌在施工現場的巨曉林習慣性地琢磨起了工藝改進。接觸網支柱運輸時,炮車平衡不好掌握,容易導致支柱一端觸地磨損鍍鋅層,巨曉林與團隊就一起研製出“炮車運輸支柱防磨鍍鋅法”。他還與團隊一起研究確定了“支柱跨距測量法”,不僅保證了測量人員人身安全,還較大程度提高了測量精度。在京滬高鐵施工現場,巨曉林帶領技術攻關團隊,發明改進了“支柱標高測量法”“懸式絕緣子巧綁扎法”等10項施工工藝工法,為安全優質建成京滬高鐵作出了貢獻。

  2013年9月,京滬高鐵建設的征塵未洗,巨曉林和工友們就轉戰到合福高鐵,結束後今年又轉戰到津保高鐵,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過。

  “其實,我就是想在工作中讓大家省時、省力、省材料,才有了這些工作的小竅門和方法,能夠推廣給大家我很高興。”巨曉林憨厚地笑著説。

  如今,巨曉林編寫的《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第三冊高鐵篇已經成書,書中涵蓋了共計39項工藝改進,所有工藝都在合福客專施工現場採用了。

  愛家鄉,更愛工地

  今年53歲的巨曉林,還記著剛工作時師傅林鴻是如何手把手教他的。

  “我女兒説過一句話,‘一個好人是遇到了很多好人才能培養成的。爸爸,你也要當一個好人’。”巨曉林操著濃濃的陜北口音説著。

  雖然身兼數職,一線工作任務繁重,但一有時間,巨曉林就會返回工地,忙著開辦“曉林夜校”,為年輕人講解他所掌握的施工技術訣竅和經驗,被一批批後來走上技術、管理崗位的大學生稱為“技術導師”。

  中鐵電氣化局一公司接觸網六段黨總支書記朱凱介紹説,“巨曉林帶出的近百名徒弟遍佈在多個工程項目部,有6人成了工長、15人成了‘能工巧匠’、2人成了隊長、5人走上了項目總工或項目經理領導崗位,這也成為他的驕傲”。

  今年“兩會”,巨曉林作為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農民工如何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議案。

  “我感恩工作中遇到了好領導、好師傅、好同事,這裡就如一個大家庭般充滿溫暖。如今我做出點成績,也要為大家盡一份力。”巨曉林説。

  多才多藝的巨曉林,閒暇時總喜歡寫寫詩,把對家鄉的思念寫進小詩裏,他曾經寫過:“我在岐山,黃山下雨了;我在黃山,岐山下雨了。”他愛家鄉,更愛工地,所以一直在崗位上堅守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