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安是中國的班加羅爾?莫迪從這裡開始看中國

  • 發佈時間:2015-05-13 08:08: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印度總理莫迪即將訪華,中國西北城市西安是他的第一站,據説西安將舉行盛大的倣古入城儀式——這是古城人對尊貴客人的最隆重禮遇。作為世界聞名的古都、歷史名城,過去幾十年間,西安接待了數百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要,也吸引不少西方人來此尋找歷史。不可否認,與北京以及一些沿海城市相比,西安在世界上的名頭並不那麼響亮。在外人眼中,西安太“古老”,人們提起它往往想到歷史,如唐時之長安;想到古跡,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想起宗教,如玄奘西天取經。其實,西安不僅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地位重要,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也起著特殊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歷次發展規劃中,也都佔據一席之地。只是由於現代中國的發展圍繞沿海城市,偏居西北內陸的它因此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現在,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發展規劃開始實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打算抓住機遇,打造中國最大的內陸“港口”和物流中心。

  中國的班加羅爾?

  隨著莫迪訪華日期的臨近,“西安”這一多數印度人耳中陌生的中國城市名字開始被叫響。印度《經濟時報》在日前的一篇報道中把西安比作“中國的班加羅爾”。文章稱,西安市相關專家已赴班加羅爾考察多次,目的就是打造中國的軟體城,中印兩國在這一領域有許多深入合作的機會。報道強調,西安的智力資源優勢不僅體現在軟體人才儲備上,也希望和班加羅爾一樣成為世界制藥工廠。目前不少世界著名藥廠已落戶西安。

  在多數中國人眼中,西安無疑是中國最具歷史價值的城市,不過這種觀點才剛被印度人接受。德里大學教師阿西曾多次去中國,但沒到過西安,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無論是參加學術團還是經貿團,都沒把西安囊括在內。我想很多印度人跟我一樣,提起中國只知道北京、上海,做生意的或許還知道廣州甚至義烏,但對西安知道的太少。”阿西認為,中國把西安設為接待莫迪的首站一定意味深長,不僅僅是出於禮節性對等,從文化親近性上來講,西安或許是連接中印的最好選擇,因為它是玄奘赴印度取經的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面蘊藏的故事足以勾起印度人了解中國的興趣。

  “佛教外交。”《印度時報》5日稱,印度“向東看”戰略的實施需要佛教這座天然聯繫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橋梁。莫迪日前表示自己執政以來歷次出訪幾乎離不開“拜廟”,無論是此前的日本、斯里蘭卡之旅,還是這次的中國、南韓之行,都把參觀當地著名寺廟列入重要日程。此次到西安,莫迪將會參觀大雁塔,印度民眾也會從此了解唐僧取經、唐朝盛事等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亮點。《經濟時報》還提到,西安有唐僧居住生活的寺廟,1400年前他在那裏記述赴印度的旅程。

  《印度快報》稱,西安是外國人到中國旅遊必去的5大城市之一,但印度遊客還很少光顧。相信莫迪的到訪將成為西安吸引印度人的最好廣告。文章強調,西安雖然從地理位置上講屬於中國西北部城市,但中國發達的公路、鐵路網早已覆蓋西安,幾乎從中國任何一座主要城市去西安都用不了一天時間。

  接待過數百位外國領導人

  西安廣播電視臺臺長惠毅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近年來,來西安訪問的外國領導人在百位以上,在全國應該僅次於北京。惠毅是很多外國元首訪問西安的見證者,他回憶説,1998年克林頓訪華陣容龐大,交通工具除總統專機外,還動用3架客機和好幾架C-141運輸機,僅通信器材就重60噸。助理人員還準備大量礦泉水,既滿足總統夫婦飲用,又可以供他們洗“礦泉水”澡。克林頓除參觀主要景點外,還在西安臨潼區秦陵鎮下和村一戶村民家開了“圓桌會議”,座談農村問題。

  不同的領導人有不同的關注點。惠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穆沙拉伕擔任巴基斯坦總統時,去了西安大清真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薩拉赫丁做了相同的選擇。挪威首相邦德維克在西安訪問正值基督教的禮拜日,因此去了西安南新街集賢巷一號基督教堂。墨西哥總統福克斯則在臨潼區斜口鎮芷陽村見識了當地特産石榴。原越南共産黨總書記農德孟對陜西光榮的革命傳統情有獨鍾,2001年訪問西安期間,他多次提到延安。“在參觀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活動中,當他走進第一展館,一眼就發現一幅唐代陜西疆域圖刻在墻上,他立刻用手指著地圖,問陪同的李建國書記:‘延安在什麼位置?’”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致電陜西省外辦禮賓處,詢問有多少國家元首來過西安,對方表示對此沒有統計,但整體上講,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訪問中國城市中,西安可排到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至於為什麼選擇西安,主要是西安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等。

  倫敦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學者菲德爾曾去過西安3次,他坦言每次觀感都不同。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西安之所以吸引西方人前往,原因之一是它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他而言,最感興趣的是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城垣雛形。

  “如果説西安是城市的祖母,那麼北京是一個年輕人,而上海不過是子宮裏的胎兒”,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樣形容。該文稱,西安曾是和西方的羅馬一樣重要的大都市,但在唐代之後,西安讓位於中國其他城市,直到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現,西安才重回國際地圖。

  豐富的歷史給了西安成為旅遊城市的資本,BBC曾一一列舉西安的歷史遺跡和景點:兵馬俑、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古城墻等。有美國媒體稱,人們可能要窮盡一生才能看遍西安及其周邊的歷史遺跡。

  現代發展不夠引人注目

  悠久的歷史讓西安充滿神秘,但它也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美國《國際財經時報》今年初的一篇報道稱,西安不僅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還計劃在未來一二十年成為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都市”。儘管是龐大的工業中心城市,西安的經濟非常多樣,不但服務業和商業基礎良好,還是中國的軍事技術中心,並擁有眾多以理工科為主的名牌大學。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建國以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一直是國家建設的重點。在“一五”“二五”及“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西安及其周邊佈局大量機械、電子、紡織、能源工業,使西安成為以飛機、兵器、輸電設備、自動化儀器儀錶為主的製造業基地。新建、擴建或遷建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一批高校,使西安成為除北京、上海外全國高校最集中的城市。2000年後,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在關中佈局“一線兩帶”,其意義相當於沿海開放時的經濟特區、沿江開放的浦東新區

  不過,與中國沿海以及個別內陸城市相比,西安的發展並不引人注目。菲德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西安古城完全保留了1100年前大唐京城原貌,古城墻連成一體,這很難得。但他在走訪中發現,西安的地方經濟發展擺脫不了以房地産開發為重點的中國城市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西安的第三産業明顯跟不上,城市節奏比較緩慢,創新産業不夠多。

  裴成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從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水準來看,西安經濟基礎相比沿海城市仍顯薄弱,與東部及中西部省會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他提到,西安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市域範圍內及周邊地區遺址分佈密集,使得西安有限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現在,西安面臨著産業加快發展、城市規模擴張等問題,面臨著中部崛起、新疆對西開放,以及成都、重慶的競爭壓力。

  借“一帶一路”打造最大陸港

  “走進中國西北的西安,人們仍然能夠聽到業餘樂隊演奏唐朝的宮廷樂曲,其中一首曲子與花兒有關——1300年前通過絲綢之路從歐洲進口的鬱金香(曲牌名為《鬱金香》,是唐時宮廷‘唐大曲’之一”,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稱,北京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湯姆·米勒談及中國的“絲綢之路”倡議時表示,“這是在追求民族復興”。

  眼下,西安正將目光轉向曾以其為起點的“絲綢之路”,著力打造中國最大的內陸港口和物流中心。今年3月,西安市發改委公佈有關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藍圖文件,並啟動第一批60個“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項目。正如美國《國際財經時報》題為“新老絲綢之路,中國的軟實力”的文章所稱,陜西官員正迫切希望西安能受益於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地位。

  西安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強曉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帶一路”對陜西、西安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市政府正全力推進兩個物流園區的發展。西安國際貿易和物流園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專注發展陸上物流,成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港口。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則主要負責空運物流。

  強曉安説,“在建立新物流園區之前,原來生産的貨物用汽車拉入境口,等班船,什麼時候能走根本不知道。現在沿海港口到西安國際港務區來入駐,就地辦單,節省物流成本。把貨物送到西安,等於送到企業門裏。西安不沿邊不沿岸,也可以成為中國最大的陸港、世界性港口。”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張鴻對《環球時報》分析説,西安一直是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其發展能夠保證整個西北的穩定。西安發展優勢為文化創新、科教、旅遊,而西鹹則可側重發展資訊産業。西安以目前發展規模未能承擔直轄市功能,但抓住機遇可能會有所推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