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境外旅遊“買買買”就是不愛國?

  • 發佈時間:2015-11-06 09:06: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出境遊熱了,出境消費也成了熱門話題,我國出境遊人數和購買力已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09億人次,海外支出同比增長28%,達到1648億美元;預計2015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將達到1.2億人次,消費支出將高達1940億美元,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參考報》11月5日)

  境外旅遊消費支出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這放在以前簡直不敢想像。一方面,這説明中國確實發展起來了,國人確實富裕起來了;另一方面,這麼大的數字也確實需要引起重視,特別是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如果這筆錢用於內需,顯然非常有利於化解經濟下行的壓力。

  當我們感慨購買力外流時,並不是説不該到國外花錢,這錢花得沒有任何意義。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追求和親歷,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動力所在,也是個人需求不斷發展升級的意義所在。世界是圓的,也是平的,經濟的發展為出境遊提供了條件。很多人正是通過出境旅遊,了解了世界的多元,看到自身的差距,增添了文明的自覺和奮發的動力。因此,不僅不該非議和限制境外旅遊與消費,反而應該理解和鼓勵更多的國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常常與消費分不開。既然出去了,消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購買力,也就是説本可以在國內實現,或國內可以提供替代的,結果卻花在了國外。這部分購買力的外流,有爭取回來的可能和價值,這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但即便看起來不必要的購買力外流,包括一些國人在國外表現出來的“買買買”狀態,可以進行消費探討,但不要動輒簡單地置於“愛國”框架下審視。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到日本或其他一些國家大肆採購的人,沒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種“消費不愛國主義”,在消費主義時代,把一個人的消費行為與愛國情懷簡單對接,不僅簡單狹隘,而且背離文明。那些在境外消費甚至大肆採購的人,未必就不愛國,不該簡單粗暴地予以否定。

  當一種消費呈現出一種集體傾向時,乍看起來不理性的背後一定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人們的消費行為,基本是受“性價比”決定的。“性”就是以品牌、品質、功能為基礎構成的品質,“價”就是價格。如果説一些爭相採購的産品在國內也有的話,更該追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同一商品出現國內外巨大的價格差?為何連不折不扣的“中國製造”,也是海外比國內便宜?這裡涉及稅收政策、流通成本問題,也涉及商家經營理念問題。

  購買力外流需要怎樣的反思?一方面,必須看到一個發展起來的時代,外流有必然性,是一種全世界現象,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即便一些購買力外流看起來沒有那麼必要,也不該簡單給其貼上不愛國的標簽,更應探討我們能不能提供同樣性價比的産品?如果有一天,國外市場有的,我們都有,而且比他們還便宜,誰還會大包小包地從國外捎回來?

  有數據顯示,手錶、箱包、服裝、酒、電子這五類産品的20個品牌高端消費品,中國內地市場價格比我國香港地區要高出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一次購物省下來的錢,都夠支付旅行費用了。面對這樣的差價,出國旅遊“買買買”並非毫無理由。(毛建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