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核電闖世界 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

  • 發佈時間:2015-11-06 09:03: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明確了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思路。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中國規劃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未來,平均每年投産和新開工機組都要達到6台左右。

  進入“十二五”,雖然受到日本福島事件影響,中國核電建設仍保持了一定的規模,新投産的裝機容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在建規模則雄踞全球之首,核電站建設能力、設備製造能力、核電站運營能力均與世界先進水準接軌。

  突破:中國新名片

  10月21日,由中國廣核集團牽頭的中方聯合體與法電集團合作,共同投資興建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並共同推進塞茲維爾C和布拉德韋爾B後續兩大核電項目。這是我國企業首次主導開發建設西方發達國家核電項目,其中亮點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將能得以運用,實現我國自主核電技術向發達國家出口的突破,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得到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後,中國便暫停審批所有核電項目,核電重啟一直是新能源領域討論的焦點。直到2012年年底,核電華能石島灣核電才正式開工。隨後,福清4號、陽江4號、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田灣核電二期工程1號機組等4台機組先後開始建設。

  與此同時,中國核電出海步伐加快,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公佈《服務核電企業科學發展協調工作機制實施方案》,首次提出核電“走出去”戰略:對核電企業“走出去”給予方向性指引,並推動將核電“走出去”作為我國與潛在核電輸入國雙邊政治、經濟交往的重要議題。

  隨後,10月17日,中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公司簽署戰略協議,合作投資建設英國核電項目。

  11月25日,中廣核又與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簽署了關於建設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站3、4號機組的合作意向書,核電“走出去”取得實質性進展。

  技術層面,目前,國際公認的技術是三代核電,而在這方面,我國已有兩大自主品牌———“華龍一號”和CAP1400。

  “華龍一號”技術由中核集團的ACP1000以及中廣核集團的ACPR1000+兩項技術融合而來,是以我國20多年核電建設運營成熟經驗為基礎,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

  2014年8月,“華龍一號”通過了由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的專家評審,今年5月7日,“華龍一號”示範項目福清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重大專項CAP1400示範工程現場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具備開工條件,並滿足開工後連續施工要求,總體設備國産化率將超過85%。

  中國憑藉“華龍一號”邁入歐美高端市場,邁入“核電精英俱樂部”的大門,核電成為中國的新名片。

   佈局:從沿海到內陸

  中國目前在建核電項目26個,正在運作的27個,從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沿海。但按照到2020年中國運作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目標,沿海的地址資源必然不夠,內陸又成為一個關鍵點。

  中國輻射防護學會名譽理事長潘自強院士在由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核能安全技術高峰論壇上呼籲:內陸核電站啟動是時候了。

  今年,國家發改委委託中國工程院、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等對31個內陸核電站進行論證的調研報告也已上報國務院。

  早在2008年1月3日,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會議就決定啟動內陸核電項目,同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內陸核電協調會議,明確湖南桃花江核電站、湖北大畈咸寧核電站、江西彭澤核電站可以開展項目前期工作。2009年3月完成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江西彭澤等3個內陸核電廠址的兩評報告的審查,堆型定為AP1000先進堆。隨後遼寧、吉林、安徽、河南、四川、重慶等地區也紛紛宣佈本省核電規劃。在中國43個審查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核電項目中,內陸核電站佔31個,分佈在8個省份。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發生重大事故。國務院迅速做出決定:暫停審批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核電項目,並對在建和將建的核電站開展安全大檢查。2012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穩妥恢復正常建設”,且“十二五”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在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在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而自從福島事件之後,所有的二代在建項目便全部更換成了三代核電技術。

  在此次研究論證的31個內陸核電站廠址中,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江西彭澤3個內陸核電廠址在2008年就獲發改委批准並隨後以AP1000為技術堆型開展了前期工作,已做出了大量的經濟投入。

  潘自強院士表示,從這3個內陸核電站的選址來看,是可以承受的,也符合工業發展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要求。

   護航:多管齊下保安全

  日前,中國首批內陸核電站之一 ——位於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的桃花江核電站項目前期“公眾溝通”工作順利通過同行評估。這是中國內陸核電“公眾溝通”工作首次接受同行評估。

  公眾談核色變,一直是困擾核電建設的問題。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吳宜燦所長告訴記者,今年8月,他們面向社會做了一項調查,在2600余份的有效調查問卷中,60%的受眾表示未被告知核電的安全性;在受訪的人群中,表示支援核電發展的人並不希望核電站建在自己家門口。

  從切爾諾貝利事件到福島事件,核電事故對公眾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儘管核電安全的模擬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福島還是給核電安全提供了一個不可複製的樣本。就在11月2日,在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核能安全技術高峰論壇上,300多名國內外專家以“核能安全、公眾認知與可持續發展”為題討論了核電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尤其在核電安全的技術保障與公眾溝通上,進行了一些討論。

  以“華龍一號”為例,在很多安全指標上還超越了現有三代核電技術的要求。“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鹹春宇介紹,“華龍一號”有兩個突出優勢,一是在安全性上達到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國家核安全局提出的新核安全目標和需求,滿足國際最高要求,比如抗震、防飛機撞擊設計、水源的多樣性和可靠性等;二是採用的都是經過實踐考驗的成熟技術,降低了核電站在建設工期和品質上的風險。

  吳宜燦表示,核能快速發展使得公眾接受度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關注問題,並提出了“四個革新”:在理念革新上,安全目標要從技術重返社會;在技術革新上,不能無限制複雜化縱深防禦來解決安全問題,革新型反應堆技術才是最終發展出路;在方法革新上,必須重視理論引導,採用系統化評價體系;在措施革新上,在政府、工業界和社會之間,應發揮“第三方”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尹曉宇)

中國核電(60198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