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指路“守住6.5%”:遠靠創新近靠財政

  • 發佈時間:2015-11-06 07:53:1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何時見底何時觸底回升?我們依靠什麼守住6.5%?”

  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小康目標後,“十三五”GDP需保持6.5%的增速底線在專家中引起激蕩,也自然成了昨日“2015鳳凰財經峰會”上專家熱議的話題。

  慣性下滑或現先低後高

  “6.5%是指平均數,實際上我們的經濟在下行。根據目前的統計數字,今年不至於低於6.5%,但是明、後年可能會繼續下滑。中國目前處於通貨收縮時期,這是個動態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分析説。

  現在的一個共識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應該保持在6.5%左右。余永定也認為,6.5%的假設比較合理,“十三五”規劃應該以大致6.5%的經濟增長速度作為基本目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也認為,目前中國經濟處在一個週期調整的低谷階段,考慮到週期的變化,很可能出現先低後高的格局。

  “中國如果堅持目前的調整政策,有望在中期內走出最低谷,進入增長。而且,不僅是增速和通縮指數會上來,甚至匯率也會有長期的升值格局。”盧峰認為,即便短期內經濟速度低於6.5%,也不應反應過度。

  在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看來,明、後兩年是否能實現6.5%,挑戰非常之大。她説,調整本身對經濟帶來了下行壓力。“改革會帶來增長是沒有錯,但是改革在初期是去産能,對增長是負面作用。調整過剩産能時會有職工下崗、企業關閉、壞賬核銷,對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是痛苦的過程。”

  創新,唯有創新

  經濟下一步怎麼走,何時見底和觸底回升?如何找到得以持續增長的動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坦言,所有問題歸根到底是什麼時候能夠培育出新的、有競爭力的、成規模的支柱産業。

  他分析説,中國過去三十幾年的經濟增長,基本靠兩駕馬車的支援,其一是出口,其二是投資。支援出口和投資的是兩個比較大的製造業:一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靠低成本支撐;二是東北的重工業和以資源為主的産業,它們支援了投資的增長。這兩大製造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都在高速增長。而因為成本快速上升和非常大的産能過剩問題,這兩點競爭力正在消失。

  “有了包含很大創新的供給,才會産生需求,所以‘十三五’一定要在技術創新方面下更多工夫。”余永定説,“我相信‘十三五’規劃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

  黃益平也認為,怎麼創新,如何走向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十三五”有很多可以做。最簡單兩條是怎樣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不再發生過去的資源投進去但是沒有産出,以及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來更好地支援創新。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此略有不同看法。在她看來,中國是一個13.5億人口的國家,靠創新很難把全部拉動起來。“很多行業要靠創新,但是畢竟我們有大量的人口,還是需要靠基礎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才能就業,不可能大家都創新。”

  “新的增長點其實是由社會自然産生,所以更多是要放鬆管制,放鬆準入和價格,讓市場自己去發現需求,大家想消費什麼,如果能放開,就會發現新的增長點。”汪濤説。

  當下要更多利用財政政策

  除了創新,當下的環境,專家呼籲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

  “我預期中央會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同時輔之以擴張性貨幣政策來穩定中國經濟的增長,去過剩産能,刺激有效需求,使中國經濟實現回升。”余永定認為,貨幣政策應該是擴張性的,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恐怕財政政策應該起到更大作用。

  中國的財政赤字現在佔GDP2.3%,公共債務佔GDP58%左右,從世界水準看是相當低的,依然有空間。余永定建議,現在應該更多利用財政政策,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使財政政策起到更大作用。與此同時,貨幣政策要配合財政政策,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把資源配置在實體經濟,使經濟恢復反彈。

  “在財政政策上應該更加積極,特別是在農村,該買單的政府應該買單。”盧峰判斷,現在是調整的最後階段,我們應該在不遠的未來走出最大的低谷,迎來新一輪的正常增長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