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是最大的改革紅利
- 發佈時間:2015-11-03 14:47:3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以犧牲環境品質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震驚世界。即使按照國際標準測算,我國家庭收入能夠達到中産階層標準的人口數,也已經是數億之巨。可是,問題隨之而來。如果仰望星空成為奢望,如果呼吸新鮮空氣需要等風來,如果河流不再是碧水悠悠而是污水氾濫,那麼,這樣的經濟增長意義何在?在現階段,雖然相對落後的生産力水準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種種現象表明,經濟發展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正在上升為社會重大矛盾,它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和普遍的公眾焦慮。
工業化生産技術、市場機制以及資本運作,三者深度結合所産生的現代經濟模式,足以按照自身的意圖創造一個新世界,從而重構現代人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种經濟模式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讓個人在它面前顯得極為渺小且無可奈何,於是我們看到人類社會極為奇特的情景:人們在掙脫中依賴它,在反抗中順從它,在抱怨中歌頌它,在逃避中擁抱它。它能夠將勞動力和文化,以及土地、河流、空氣,由物品轉化為産品,由産品轉化為商品,由此,資源不斷轉化為資本,從而獲得超級收益。當大自然的土地、河流、空氣等成為生産資本的一部分,而不再被當作人類安放靈魂的山野和星空;當大自然只是被利用為價格低廉的資本要素而成為賺錢工具時,大自然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被踐踏和損毀就是自然環境難以逃脫的厄運。
但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並非不可避免。生態即心態的延伸,生態環境的惡化,肇始於人類精神的惡化。雖然人類思想的內容來自於客觀世界,但是客觀世界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得到何種方式的改造,則取決於人類的技術能力和價值觀念。每個人都有三個母親:自然之母,生身之母,文化之母。待自然之母以敬,待生身之母以孝,待文化之母以忠,是每一個有教養的個人必須具備的心靈品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諧相處只是底線,人類善待自然的方式,應當如善待生身之母。改變急功近利、重物質輕精神的心態,才能夠為優化生態提供主觀基礎;不斷推動技術升級,淘汰落後生産方式,根治污染而不是轉移污染,才能夠為優化生態提供物質基礎;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才能夠為優化生態提供制度保障。法治與德治獲得成功的根源,在於道治。提高環境品質,建設美麗中國,此乃正道,以正道治理環境,必然成功。
保護環境、優化生態,是改革帶給人民的最大紅利。在陽光下呼吸清新的空氣,在田野上駐足清澈的河流,在晨曦中開始忙碌的一天,在星空下遐思深遠的心靈,這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花費最小成本而能夠公平享有的權利,且與貧富無關,與權力無關。但是這種公平和普惠,卻有可能受到損害。每個公民都有責任維護美好環境,以對待生身之母的善道對待自然之母。如果改革能夠以莫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徹底改變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那麼,良好生態就是改革帶給人民的最大紅利。(魏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