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措施推進農村集體産權改革 五大領域改革蓄勢待發
- 發佈時間:2015-11-03 07: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農村改革未來一段時間的頂層設計正式出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和重要路徑。
方案明確了農村改革的5大領域,包括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方案指出,農村改革綜合性強,靠單兵突進難以奏效,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找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
“改革不能各唱各調、各喊各號。在利益關係日趨複雜的今天,必須把農村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實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方案切中了當前農村改革的要害,下一步農村改革將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未來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都會有進一步推進,與之相關的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法律修改有望加快。
記者發現,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是方案提出的第一項重大舉措,提出了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産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及深化林業和水利改革等三大具體措施,並指出改革要以明晰農村集體産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為重點。
方案特別提出,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産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對經營性資産,重點是將資産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更多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價值在數萬億元的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是農村集體成員的一筆巨大財富,對這筆財産的處置,目前很多地區雖然已經有分紅,但採取集體折股量化做法的並不多。但總體來説,折股量化可以更好地解決集體資産盈利後的分配問題,更好地保障農民個人的財政權利。
方案還提出了一系列補貼制度和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改革,包括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等。大力清理、整合、規範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對“小、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要堅決整治;對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對地方具有管理資訊優勢的涉農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由地方統籌支配,落實監管責任。建立規範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切實提高涉農資金投入績效。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德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清理整合規範涉農轉移支付,是和我國整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密切相連的。我國專項轉移支付過多、過濫長期為各界所詬病。”汪德華稱,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是我國財稅改革的一個重點。事實上,專項轉移支付的很多問題集中出現在農業財政補貼上,而農業資金投入主要問題則是多頭投入。
“近年來,在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國際糧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有人認為國家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可以減弱。而文件提出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農業支援保護力度繼續加大,體現出中央對三農工作不放鬆、確保農業重中之重地位的政策意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