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洪湖重現鳥飛魚躍

  • 發佈時間:2015-11-03 05:20: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54年前,電影《洪湖赤衛隊》紅遍全國,一曲《洪湖水》,美名天下傳。如今,經過長達10年的一系列恢復和治理,洪湖重現天高水闊、鳥飛魚躍景象,“人人都説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的歌聲再次唱響。10月19日,《經濟日報》記者泛舟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一探洪湖獨有的生態之美。

  魚米之鄉 人間天堂

  洪湖是我國第七大天然淡水湖泊,以優美的濕地風光、富饒的魚米之鄉和紅色革命根據地聞名於世。1959年,《洪湖赤衛隊》作為國慶十週年獻禮劇目首次進京演出,一炮走紅。一曲《洪湖水》淋漓盡致地唱出了洪湖的美麗和富饒:“清早船兒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穀香,人人都説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現在,祖祖輩輩圍湖而居的漁民們依然保留著每天下湖捕撈的習慣,洪湖市濱湖辦事處文泉村村民丁厚剛就是其中之一。文泉村説是村子,其實是個水上漁寨,全村由兩個漁場合併而成,400多戶漁民都住在船上,只有30多戶上了岸。

  記者見到丁厚剛的時候,他正在補漁網。他的船分底艙和外艙兩層,面積共約110平方米,窗明几淨,一塵不染,船頭還種了3盆太陽花。“從出生到現在一直住在船上,以前船小條件差,10年前花了8萬元打了這條大船,住的蠻寬敞。”47歲的丁厚剛説,他從7歲開始下湖捕魚,那時候洪湖蓮葉接天,魚蝦豐美,百鳥齊飛,“出一趟船回來就是一滿倉魚,對著鳥群打一銃就能打幾十隻鳥”。現在,老丁每天傍晚搖著小船把100多個地籠下到湖裏,第二天淩晨趁著涼風初起的時候收回來,平均一天能捕三五十斤魚,好的時候每天能賣200多元錢。

  其實,下湖捕魚只是丁厚剛的副業,他家在湖裏分得了20畝水面,混養著花白鰱和河蟹,每年有近6萬元的純收入。“湖裏養的魚蟹品質好,雖然生長週期長點,但收購價格高。”老丁隨手從湖裏撈起一隻螃蟹説,這只母蟹大約一兩七錢重,收購價是19元,如果是池塘養殖的最多只能賣到17元。記者看到,老丁家的大船旁邊還係著1條水泥船和4條漁船,老丁説,“下了一輩子湖了,每天不劃著船出去一兩趟,心裏就不舒服。不為賺錢,就為過癮,還鍛鍊了身體”。

  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盧山説:“老輩洪湖人有一種説法,‘寧可靠大湖,不可靠大戶’,意思是寧願住在大湖邊上,也不願依靠富貴人家。因為大湖裏的資源取之不盡,能長期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使再富足的人家,他們的資源也是有限的。”

  如今,洪湖豐富的物産不僅為沿湖而居的漁家提供了食物來源,更成為當地一大重要的旅遊資源。記者從碼頭到丁厚剛家的水路上,就遇到了3家“漁家樂”。每逢節假日,武漢、長沙、岳陽等周邊地區甚至是河南、安徽的遊客絡繹不絕,或垂釣,或採蓮,在碧波盪漾的洪湖上觀景休閒,享受水鄉獨有的樂趣。

  還洪湖以水闊天長

  洪湖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漁業和旅遊,更具調蓄洪水、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有“中南之腎”的美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水域遼闊,水草豐茂,物産豐富,湖中僅水生植物就有近500種,生長著57種魚類、138種鳥類,每年在這裡駐足越冬的鳥兒多達幾百萬隻。2008年,洪湖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然而,由於過度開發和管理失控,明珠一度蒙塵。上世紀80年代初,洪湖開始發展圍網養殖。大量漁民涌進洪湖,插旗為標,插竿圍網,無數個小魚池將洪湖分解得支離破碎,逐漸形成了壯觀的“水上長城”,昔日“浪打浪”變成了“竿打竿”。

  “當時圍網連著圍網,不熟悉航道的話,進去了別想出來。”丁厚剛説,圍養的螃蟹不僅吃完了圍養水域內水草的葉和莖,還剪斷草根,使水草無法再生。漁民們絞不到水草了,便購買含大量氮、磷的人工餌料養殖螃蟹,過剩的飼料腐爛變質,使湖水發黑髮臭……

  “2004年底,洪湖53萬畝水面中,圍網養殖面積達到37萬畝。”盧山説,那一年洪湖僅觀察到12個品種2000多只水鳥。水草覆蓋率由原來的98.6%,下降到只有零星水域有水草,水體凈化能力明顯減弱。湖區水質降至四類甚至五類,野生魚類種群趨於單一化和小型化,幾乎到了無魚可捕的程度。

  洪湖生態惡化引起了國家重視,拆圍網、救洪湖成為共識。2005年,洪湖濕地管理局成立。同時,湖北省投入7000多萬元“拆圍”,將一部分符合條件的漁民遷移上岸。保留下來的2535戶漁民由政府安置,每戶分配20畝水域,統一規劃好養殖區,發放捕撈證,禁止過度捕撈。

  經過1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洪湖濕地修復成效初顯:圍網拆除工作基本完成,恢復天然濕地33萬畝;水生植被覆蓋率恢復到85%,洪湖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天然荷花分佈區;建成5個野外監測站、1個指揮中心,實現對洪湖的全天候監控。同時,通過修復候鳥棲息地、人工投放魚苗和灌江納苗、清除外來有害物種等方式,逐漸恢復洪湖的生態環境,鳥類恢復到近10萬隻。

  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朱俊華説,這些措施極大地增強了洪湖的自我修復功能。2011年夏天,70年一遇的大旱災襲擊荊州,洪湖濕地充當了“天然蓄水池”,為沿岸60多萬人提供飲用水源、農業生産灌溉用水,有力緩解了災情。但因此帶來的蓄水量不足也讓洪湖湖域乾涸見底,魚類絕收,水草枯死。“即便連遭這種近乎毀滅性的自然災害,洪湖依然能快速復原。”

  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10月下旬的洪湖,已經看不見夏季旅遊高峰時“百舸爭流”的場面了,湖面顯得空曠寂寥,一眼望不到邊。除了偶爾可見的漁民,只有不時零星飛過的水鳥。“船老大”張聖元説,現在夏候鳥已經飛走,冬候鳥還沒到,等到了年底,來此越冬的水鳥又會遮天蔽日。

  保護區專門開闢了一片候鳥棲息地——八卦洲保護區。張聖元以前是有名的獵鳥能手。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反覆教育下,老張漸漸從打鳥人變成了護鳥人,每天風雨無阻地在湖上巡邏。

  沿著巡湖水道深入八卦洲保護區,張聖元一路給我們講鳥類的趣事。正説著話,小船左側約10米遠處突然驚起一群飛鳥,撲棱棱飛往遠處,不見了蹤影。張聖元説,這是白骨頂雞,是洪湖最常見的越冬候鳥,也是以前獵手們最喜歡獵殺的對象,曾一度難見蹤跡,現在又多了起來。現在,許多洪湖人像張聖元一樣,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洪湖讓他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他們也紛紛以自己的行動保護這片賴以生存的家園。

  但是,記者採訪也發現,洪湖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很多難題。作為江漢平原的“水池子”,上游生活、生産造成的污染十分嚴重,大量廢水、外來入侵物種順流而下進入洪湖,使得洪湖不堪重負。

  記者在洪湖入湖口、河道、養殖區周邊看到,許多水葫蘆“浮島”成為新的污染源。在水葫蘆集中的區域,下面的沉水植物均因缺氧而死亡、腐爛,水質變壞發臭,部分養殖區即將收穫的螃蟹也出現死亡現象。雖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漁船大力開展水葫蘆清理工作,但其危害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據統計,連片的外來入侵物種水葫蘆超過10萬畝,這些都是跨流域的問題。”盧山説,必須高度重視流域性保護,從源頭抓起,只有改革湖泊管理體制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護洪湖。

  事實上,經過近10年的保護,洪湖生態環境雖有了質的變化,但依然脆弱。“洪湖上生活著1500多戶漁民,他們吃住都在船上。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政府過去按照每戶20畝劃分養殖水面,但因人口的增長,現在已不能滿足漁民的需求。同時,由於湖區面積太大,人員分散,存在著違法捕魚、圍網行為,監管難度大。”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科科長溫峰説,隨著漁民戶數、人口的不斷增長,從事養殖的漁民越來越多,超過了洪湖的承受能力。目前湖區的圍網養殖面積從拆圍初期的5萬多畝,增加到了近15萬畝。在部分水域,水質仍停留在四類水準,湖區的生物多樣性指標遠遠沒有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準,保護“中南之腎”任重道遠。

  據了解,隨著國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啟動實施,保護區會逐步將漁民在岸上進行安置,讓洪湖告別養殖時代。湖北省林業廳也已制訂了工作方案,到2016年年底前拆除洪湖所有圍欄圍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