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陳凱歌:“電影不應單純為商業指標讓路”

  • 發佈時間:2015-11-02 20:51: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周寧 張漫子 熊琳)有人從電影《霸王別姬》認識了陳凱歌,有人在他的《黃土地》《孩子王》裏看到中國電影界的風骨,還有人從《荊軻刺秦王》《搜索》中發現電影的商業與藝術可以兼具……

  “一個國家的電影應該具備一些特徵,它包含這個國家的現實和歷史,對過去的回望、對將來的前瞻,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期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與愛的理解。”面對新華社記者,親歷文藝工作座談會的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陳凱歌有感而發,談創作、談産業、談傳播、談未來,金句不斷,透露著他對電影藝術的執著。

  “電影工作者應當純粹一點”

  “卑鄙的手段永遠不可能實現崇高的理想。”這是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的一句話。

  對陳凱歌而言,電影是崇高的,但不是所謂的“高大上”。他説,起初從事電影工作並非有什麼高遠的理想,就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做電影這事兒雖有困難,但令人癡迷,有無盡的樂趣,這是它的魅力所在。”

  “電影工作者應當純粹一點。”陳凱歌認為,電影的魅力首先感染你,你再通過電影感染觀眾。如果為了迎合受眾而改變自己對藝術的初衷,那就會變得複雜。

  “中國電影産業的飛速發展並未掩蓋少數影片‘無靈魂’‘無情感’‘無方向’的‘三無’現實。”陳凱歌説,“淺薄無聊的創作在市場中不應有過高的佔比。”

  陳凱歌認為,中國電影市場仍處於從“看電影”向“欣賞電影”過渡的階段。社會的安靜、社會生活中的人內心的安靜,是藝術産生的前提。“在浮躁的氛圍中,藝術對人來説沒有太高的價值。”

  過“工業關” 更要過“品質關”

  1995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小、産出低,設備落後,年産出約10億元。2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銀幕數達23600塊,票房(年産出)有望破450億元。伴隨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影産值20年內翻了近50倍。

  “照此發展勢頭,預計再過五年,中國電影將突破美國市場銀幕數,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陳凱歌説,需要冷靜的是,目前中國電影工業仍處於初級水準,工業化程度、技術水準、敘事方式等並不領先,“這些難關我們亟需逐一攻克”。

  對中國電影泛娛樂化的問題,陳凱歌認為:“很難想像,付錢的觀眾走進電影院,是為了接受教育。觀眾花錢買娛樂、買放鬆,並不是錯事。關鍵問題是,電影並非單一的娛樂産品,電影創作者、管理者加強引領尤為重要,在播撒娛樂的同時,不能把其他元素統統排斥。”

  “電影不應單純為商業指標讓路。如果讓高調宣揚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爛片’搶佔並替代兼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影片,不僅對中國電影生態造成惡劣影響,而且對民族未來會造成潛在傷害。”陳凱歌説,中國電影在攻克“工業關”同時,如何突破“品質關”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誰説主旋律電影等於“無票房”“無影響力”?

  對於“主旋律電影”這個概念,陳凱歌説:“一提主旋律,好像就等同於沒票房、沒市場、沒人看、無影響。我覺得這是一種誤導。”陳凱歌説,主旋律並不意味著索然無味,“這類題材的電影,需放下身段,尊重市場和藝術規律,轉化‘講故事’的方式,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場反饋。”

  他舉例説,比如電影《阿甘正傳》,從宏觀角度、以一個人的生命經歷展示美國的一段歷史進程。它是寫美國人民的,但你我都受到了感動,也從中獲得了娛樂。

  對於中國電影走出去,陳凱歌認為,首先要提高國産電影在本土市場的內容品質。“‘走出去’是自然過程而非人為過程。當你在本土市場的産業容量和品質得到極大提升時,當你可以和海外受眾産生共鳴時,‘走出去’便會在潛移默化中開始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