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華全媒頭條:堅持開放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 發佈時間:2015-11-02 20:21:4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記者王優玲、于佳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中國持續三十多年的迅速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展望未來,在“十三五”以及更長時期,“開放”作為核心發展理念之一,將為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提供永續動力。

  陸海內外聯動 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全會高屋建瓴指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説,通過開放型經濟走向全球經濟的中心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中國經濟的各方面將與“開放”緊密相連,全球資源會被“請進來”,到中國參與配置,而中國也將“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中國改革開放從東部沿海地區起步,積累了深厚的開放經驗和優勢。五中全會指出,支援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

  “中國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具備全球品牌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中國跨國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它們擁有先進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發創新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為‘中國製造’贏得美譽度和全球影響力。”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説。

  新時期開放戰略聚焦東部沿海地區的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腹地。五中全會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直處於開放“末梢”的中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蓄勢待發,向著對外開放的新前沿邁進。

  “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於古絲綢之路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地域範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連亞歐。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説,“一帶一路”開放共贏,吸引各國共同參與,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一帶一路”涵蓋多個合作領域,包括多種合作形式,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雙向的開放在‘十三五’期間會形成一種新的開放格局。”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祖説,這是順應我國從吸引外資大國到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作出的決定。

  營商環境法治便利 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

  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五中全會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營商環境建設提出完善目標。

  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全球製造業格局隨著各國勞動力成本、能源價格、勞動生産率、匯率等因素的變化正在迅速發生重組

  審時度勢,五中全會提出“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

  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既是中國的機遇,也是外資的機會。如果外資不能根據新變化作出新調整,就難以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立足;而對於中國而言,亟須提升招商引資能力,從傳統的依靠要素引資,向提供更優良營商環境、市場環境轉變,提升對外開放水準,更好地吸引高端外資來華投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外開放新體制的構建已初具模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已公佈,隨之取消外資三法確立的逐案審批制管理體制,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大幅減少限制性措施;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基本建立了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

  “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五中全會提出。

  負面清單全面改革已有明確“時間表”。2018年起,中國將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最初的兩年裏,改革第一步將在廣東、福建、上海和天津等四大自貿區所在省市實行。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徐善長説:“接下來中國還將繼續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試點範圍,將考慮在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選擇新的試點省份。”

  此外,在服務業擴大開放上,中國已確定北京為首個綜合試點城市,在科技、金融、文化教育、健康醫療、商務和旅遊等領域試點11條開放措施。

  “我國傳統製造業承壓,而服務業的大力發展則給予外資新的機會。”白明説,在對外開放新體制之下,在日趨完善的營商環境中,外商投資將從聚焦“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市場”,跨向“中國智造”,將變得“更輕”“更高”和“更新”。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

  五中全會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張建平説,中國未來的開放戰略著眼互利共贏,將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國際組織提供更多必要的資金、人員、軟體和硬體等公共産品供給。“這將有助於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援,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十二五”時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國用全球視野謀劃國際經濟合作新方略。一方面,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充分利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平臺,成功舉辦了APEC北京峰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與瑞士、冰島、南韓、澳大利亞先後簽署自貿協定,啟動並全面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第二階段談判、中國-斯里蘭卡自貿區談判和中國-馬爾地夫自貿區談判。

  “十三五”時期要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霍建國認為,中國應繼續發揮在WTO中的影響力,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不斷提高我國在制定國際貿易規則中的參與力度和影響力。同時要發揮好“一帶一路”、自貿區、亞投行的積極作用,樹立我國良好形象。

  專家認為,“十三五”時期,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更加複雜、更加深遠,國際環境將繼續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發展的“天時、地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

  “從積極角度看,這是中國百年來的歷史機遇,承擔更多更大的全球公共産品責任,這意味著為世界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也意味著中國的影響力和軟實力越來越大,從而推動世界進入共贏時代。”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