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行業佈局“風口”
- 發佈時間:2015-11-02 15:29:20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雷闖
話少,言簡意賅,王洪榮是典型的理工男。8月19日,記者在上海市閔行區蓮花南路一棟7層辦公樓見到他時,他正在擺弄機器人。“這是餐飲機器人,那個是超市導購機器人,還有工廠生産線機器人……”王洪榮的話匣子一下打開,娓娓道來的不是創業的艱辛,而是對機器人的摯愛。
2005年,王洪榮從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一年後,在上海創建了英斯集公司,當時,全國研發生産機器人的企業不到5家。
“10年前,機器人概念呼之欲出,高校、科研單位掀起了研發潮。”以此為契機,王洪榮專攻高校市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製造業面臨勞動力成本高等窘境,國家部委推動企業向自動化、資訊化轉型。王洪榮開始琢磨如何跟著國家戰略走。
經過考察,他把目光瞄向了日益增長的汽車領域。在參觀德國大眾汽車生産車間時,他驚訝地發現,偌大的車間,幾乎是全自動化生産,産品一次性合格率達到98%以上。而當時東風商用車,首次合格率僅70%,很多工序需要退回重裝,費時費力。東風公司迫切希望通過自動化提高合格率。
通過努力,英斯集公司打破國外汽車巨頭的壟斷,成功研發出特種商用車自動資訊化管理系統,只需1人操控,便能隨時讀取東風商用車生産線上千余個技術指標,流水線上,一個技術指標不達標,工人當即處理,而無需之後檢測重裝。
最後,該系統實現了東風商用汽車13條生産線同時進行,首次合格率提高到了97%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一炮打響後,公司隨即進入東風本田、東風日産、長安福特等乘用車市場。在汽車黃金期的帶動下,公司銷售額也從千萬元猛增到2014年的1億元。
與此同時,全國機器人生産企業增至4000多家,競爭趨於白熱化。如何尋找另一個“風口”?王洪榮再次提出,緊跟“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向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型。
“像美的、海爾、格力、富士康等工廠,動輒上萬名工人,自動化需求很大。”王洪榮説,家電、五金、傢具等傳統行業,正在加速向“網際網路+”、智慧化領域發展,市場空間巨大。2014年,英斯集在宜家惠州工廠做了一條示範性自動化生産線,一年下來,工人減少了75%(從60人減到20人),生産效率提高了40%至50%,産品品質提升了30%以上。例如,過去人工生産一個籃子需要4秒鐘,而自動化系統操作只需2.5秒。
去年,公司成功研發出了國內首臺翅片式蒸發器,實現了空調自動化裝配。在科隆工廠試驗證明,原來4個人一天只能生産450個散熱器,現在1個人一天可以生産900個。
今年,在很多機器人企業虧損的情況下,英斯集預計實現銷售額1.5億元,同比增長50%。
目前,王洪榮還推出了超市導購機器人、餐館迎賓機器人、送餐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這些目前還暫時不賺錢,但是商超、餐飲轉型也迫在眉睫。提前3年佈局,一定能再次吃到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