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穿越8000年 探究小米起源之謎

  • 發佈時間:2015-10-30 01:30: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興隆溝聚落遺址,1500多粒炭化植物種子——這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不論是年代還是種屬鑒定都確定無誤,這讓我們有機會在解開小米起源之謎的道路上往前跨越一大步。

  “小米起源於中國”,這一觀點如同“中華文明延續5000年”一樣,似乎是個盡人皆知的結論。但如果沒有充足的論據來證明,也就只能算是個猜想吧!更何況小米起源於何時、何地?如何被人馴化種植的?還有許多謎團需要解開。

  英國康橋大學麥克唐納科技研究所所長馬丁·瓊斯一直致力於世界農耕文明的研究,小米起源也是他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2003年,當他通過媒體得知,中國的一項考古發現可能會改寫世界小米起源的歷史時,他帶領團隊來到了中國。那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的發掘剛剛結束。

  1500粒炭化粟穿越8000年

  在興隆溝聚落遺址發現之前,關於中國小米的起源問題,學者認為可能的三大區域為西遼河流域、太行山東麓、黃河中游。而敖漢正好處於西遼河流域。據《明史》記載,敖漢曾是“沙柳浩瀚,檸條遍地,鹿鳴呦呦,黑林生風”之地。

  興隆溝聚落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距今近8000年,總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初,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2001年至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再次發掘,揭露房址約37座,居室墓葬26座,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及文物標本,而最重要的發現當屬1500多粒炭化植物種子。

  在對編號F31堆積層內和居住面上的土樣浮選後,發現了大約1500多粒炭化粟。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趙志軍將這些炭化粟和其他地方發現的炭化粟進行了比對,結果發現,興隆溝的小米比陜西魚化寨要早幾百年,而且,與其他遺址的小米相比,興隆溝小米形態更為進步。

  之後,這一結論也經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實驗室進一步驗證,經碳14鑒定後認為這些穀物距今7700至8000年,是我國北方最早的小米種子,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00年。“由此可以説明,興隆溝遺址出土的小米應該是獨立起源的小米,西遼河流域應該是小米的起源地之一。” 趙志軍説。

  植物考古揭示小米演化歷程

  作為我國重要的植物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趙志軍在興隆溝遺址發現的炭化粟,讓他有機會在解開小米起源之謎的道路上往前跨越了一大步。

  通過實驗室的分類和植物種屬鑒定,趙志軍發現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黍和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不論是年代還是種屬鑒定都確定無誤。而這些炭化粟在形態特徵上所表現出的原始特性,揭示這些穀物很可能是當地栽培而成的。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劉歆益認為,根據糜子在馴化過程中失去自動脫粒功能這一馴化特徵,對自西元前10000年至西元600年的一系列標本進行系統的梳理研究,發現小米從野生向人工種植的馴化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並非短期內發生的突變;從小米籽粒脫離層的性狀可以確定,小米尚未脫離野生祖本,至今依然處於馴化進程當中。

  趙志軍認為,栽培作物的出現是環境、植物和人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西遼河上游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地貌環境的多樣性和脆弱性,在不足10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了山地、河谷、草原、荒漠、黃土丘陵等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

  這些特點不僅為小米野生祖本的廣泛分佈和進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並進一步增強了它們單株種子多産的進化趨向,同時也對人類行為的改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這種特殊的生態環境的影響下,人類的行為和植物的特性同時發生變化,在環境的繼續影響下和改變後的人類行為的作用下,小米的野生祖本逐步地進化成為栽培作物。

  旱作農業起源於敖漢

  借助興隆溝人、動物和植物的穩定同位素數值的分析,考古專家發現小米在稍晚的興隆洼文化時期就已成為當地居民的主食。由此推斷,雖然那時人們的食物來源仍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但原始的農業經濟已經開始萌芽,炭化粟的發現也證實了距今近8000年前,古人已經學會種植小米來食用了。興隆溝遺址因此被學術界定為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旱作農業起源地。2012年8月,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敖漢興隆溝遺址關於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證明,北方旱作農業起源是一個非常緩慢且不斷變化的過程。”趙志軍認為,作為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地,敖漢考古顯示了一個重要現象,即農業發展每兩千年實現一次飛躍。

  他介紹説,如果北方旱作農業起源於距今約1萬年前,那麼距今8000年前後,興隆洼文化第一次出現顯著變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第二次發生變化;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家店文化,是第三次飛躍;距今2000年前後的漢王朝時期,為第四次較大發展,奠定了中國傳統農業生産方式。漢代至今,又兩千年過去了,農業生産開始顯現出新的發展動態,大量雜交農作物、轉基因農作物的出現,表明農業發展正面臨第五次飛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長期在敖漢考古一線工作,時任社科院考古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他説:“長期以來,考古界對南方稻作文明有深入研究,而對北方旱作農業鮮少關注。事實上,旱作農業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有必要加強旱作農業系統的保護與延續。”

  劉國祥認為,目前的考古發現已確立敖漢旗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發展脈絡,認定史前文化在東北和東北亞地區佔據核心和主導地位,取得了不菲成績,但從考古材料看,仍存很多缺憾。因此,敖漢興隆溝遺址對探討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發展意義非凡,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