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中國詩歌的未來必定是光明的

  • 發佈時間:2015-10-29 18:55: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周潼潼 夏晨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周潼潼 夏晨)28日下午,85歲的當代阿拉伯詩人、思想家阿多尼斯同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院長薛慶國教授、詩人樹才共聚北京,為現場的上百名外國文學和阿拉伯文化愛好者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思想對話。

  時隔兩年,阿多尼斯再度來到中國。他此次從巴黎到台北參加詩歌節,因為心繫中國大陸的讀者,專程到北京短暫停留。對話現場他仍係著標誌性的紅色圍巾,神采奕奕。

  當天的對話主題是“與阿多尼斯一起,尋找世界的詩意”,嘉賓圍繞生命、詩歌、旅行等多個維度展開探討,內容引人思索。

  談及生命、旅行和詩歌的關係,阿多尼斯認為,生命是一場旅行,來自未知,又去向死亡這個未知;而詩歌也是一場旅行,在想像、個人的經驗、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中旅行。

  他説,自己的個人生活和詩歌生活是建立在旅行之上的,只有旅行才能使他有機會以不斷變化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阿多尼斯精通法語等語言,但至今只用阿拉伯語寫作。他説:“我仍堅持用母語寫作,而且是用巔峰時的阿拉伯語寫作,是為了向阿拉伯語的美麗與曾經有過的輝煌表示忠誠,也是為了向阿拉伯文化今天的全面墮落表示反抗。”

  提到自己的故鄉敘利亞,阿多尼斯想起前不久曾震驚世界的敘利亞難民兒童的遇難。他説,那個淹死在海邊的男童的畫面,濃縮了敘利亞當今的一切苦難。他借用阿拉伯古語説:“我把身體分割成許多部分,與敘利亞無數的生者與逝者同在。”

  阿多尼斯提出,寫詩要先理性地去理解世界,再把這種理性忘記。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夢、想像和身體,詩歌傳達的正是不同、有差異的世界,是要讓人的認知更加豐富。

  當被問及對中國的印象時,阿多尼斯説:“1980年我首次訪華時見到的中國,與2015年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巨變堪稱當代世界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把中國從一個世界帶到了另一個世界。毫無疑問,這過程中一定存在許多問題,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巨變著實令人驚奇。”

  阿多尼斯看好中國詩歌的未來,他認為:“如果把詩歌理解為一股不斷改變當前世界現實的力量,那中國詩歌的未來,就跟中國的未來一樣,必定是光明而偉大的。”

  阿多尼斯原名阿裏·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比爾,1930年出生於敘利亞一個海濱村莊,1956年移居黎巴嫩,開始文學生涯,後定居法國巴黎。他是阿拉伯著名的詩人、思想家和文學理論家,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

  阿多尼斯與中國頗有淵源。早在1980年,他便作為黎巴嫩作家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中國,時隔近30年後,他又于2009年因其首部中文版詩集的出版兩次來到中國,並在其後4年內3次來訪,足跡遍及杭州、上海、北京、西寧等城市。

  2013年8月,阿多尼斯再度來到中國,他與美國詩人西蒙·歐迪斯共同獲得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並與中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展開交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