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有主導産業戶有致富門路

  • 發佈時間:2015-10-29 08:30:5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白雪妍

  “黃河的水流富呀富兩岸,盼只盼那個吃飯不靠天。”

  一曲西北民謠,唱著莊稼漢的夢。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被稱作“三西”地區。乾旱少雨的氣候,跑土、跑水、跑肥的山坡地,讓這裡數十年擺脫不了貧困。1982年,作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扶貧開發實驗地,國家開始對其進行開髮式扶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三西”也被列為國家第一個連片特困區予以重點扶持。30餘年過去,一座座土坡荒山已被梯田裝飾,一個個村莊正探索著産業化脫貧的新路。“三西”脫貧致富的後勁可足?日前,記者走訪了甘肅、寧夏部分地區一探究竟。

  社會力量助推精準扶貧

  “以前在坡耕地上種小麥和雜糧,靠天吃飯,正常年景一畝小麥也就産個一兩百斤,一遇旱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孫愛紅家住甘肅省通渭縣襄南鄉,乾旱是這裡貧困的主要原因。雖然依靠外出務工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村民致富卻一直步履緩慢。

  走進通渭縣小莊村,家家戶戶門楣上“耕讀第”的字樣十分醒目。除了書法字畫,每家墻上還貼著一張“精準扶貧挂圖作戰到戶一覽表”,上面詳盡地羅列著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産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拓展金融服務、能力素質提升等項目在內的幫扶措施與完成情況,幾乎每戶都種植全膜玉米10-20畝不等,建設暖棚圈舍引進基礎母羊5隻。

  通渭縣副縣長徐斌科告訴記者,幫助扶持貧困村培育主導産業,打造“草—畜—肥”迴圈産業鏈條,是通渭縣精準扶貧的一個重點。今年以來,縣裏更是鼓勵和支援45家縣內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村,動員社會力量助推精準扶貧。

  “我們和隴山、襄南等鄉鎮12個村的2400戶農民簽訂了玉米種植收購合同,幫助他們解決秸稈回收和牧草銷售的問題。而通過‘投母還犢’的合作模式,提供給貧困戶良種母牛,回收牛犢,實現迴圈滾動發展,養牛規模和出欄量成倍增加,貧困戶的養殖積極性上去了,扶持覆蓋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甘肅天耀草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繼武説。

  參與式扶貧打造主導産業

  記者來到甘肅省秦安縣任吳村,看見71歲的吳旺生正在果園裏忙活著。“2001年的時候,國家給錢,讓我們自己投票選項目,全村人選出了修建新的小學、日光溫室、建果園等6個項目,其中村小學是全票通過,大家都覺得錢要花在教育上,我孫子上的就是這所小學,去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當時吳旺生是村委會副主任,他對參與式扶貧在任吳村的試點記得格外清楚。“從項目的選擇、實施、資金的管理、最後的驗收,大家都參與,這和以前上面攤派任務不一樣,大家都願意幹的事100%能幹成。”

  “過去上新項目,群眾不接受。讓種果苗,群眾偏不種,放在那曬乾,最後當柴燒了。村幹部是吃力不討好,左右為難。搞參與式扶貧後,任吳村一下發展了840畝蘋果園和桃園,每年早早就都訂出去了,不愁銷路。在過去,這是不可想像的。”村支部書記吳中平對記者説。

  任吳村參與式扶貧試點工作的成功,為推廣實施參與式整村推進拉開帷幕,目前秦安縣已累計實施完成162個村,在整村推進項目村累計栽植優質蘋果20440畝,有力推動了貧困村主導産業的快速發展。

  “有思路就有出路,下一步我們要修建通風果窖和冷庫來貯存果子,延長銷售時間,看準市場供求賣出更好的價錢;還要成立果子農田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品牌。”吳旺生説。

  生態移民靠産業立住腳

  “沒搬來的時候買一雙襪子要向老漢要錢,現在老漢過得緊張了得跟我們要錢。”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同德村的婦女們打趣地説著。2013年,他們從王團、預旺等山區鄉鎮搬到這裡,組建了生態移民新村,同時引進潤德枸杞種植有限公司發展産業。兩年過去,枸杞種植已經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家家戶戶蓋起了二層小洋樓,不少在外打工的男人也回來了。

  39歲的馬耀科皮膚黝黑,身材高大,早些年一直輾轉在外打工,甚至還到過沙特。去年他回到村裏,承包了420畝枸杞地,負責管理10多個人,用他的話説,做起了“中層管理人員”。去年,馬耀科一家掙了十幾萬元。馬耀科説,現在村裏有了枸杞這個産業,除了採摘、剪枝掙到的錢,土地流轉費也能有一些,大家都幹勁十足,誰幹得多誰就掙得多。

  “今年鮮果産量有800噸,到了2017年盛果期能有2000噸。同德村這裡位於寧夏中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50公里內也沒有工業污染,是種植枸杞最好的地方,我們5公斤包裝的枸杞出口價格能賣到18-22美元。”潤德枸杞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嘉説,他們將加工車間建在地頭,形成一條完整的枸杞加工産業鏈,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就地就業。

  “天上飛的鵪鶉、地上跑的銀狐我們都試過,但都沒成功。現在來看,還是要選擇適合老百姓增收的産業,適合當地的産業,才能‘扶得準,穩得住’。”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對記者説。

  “我認為‘三西’地區脫貧要靠三點,一是轉變群眾‘等、靠、要’的觀念,二是要進行生態建設,三是要發展産業,這也是‘三西’地區扶貧的成功之處。只要這三點做好,老百姓的日子將會越過越好。”馬希豐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