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金融+三農”加出一片新天地

  • 發佈時間:2015-10-28 05:33:04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世智

  10月28日,由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簡稱“省農行”)研發推廣的服務三農“四融”平臺迎來一週歲生日,並將從1.0版本升級為2.0版本,讓網際網路金融更好地為“三農”提供服務。

  一年來,該行在我省共布放“四融”終端7742台,也開創了一種覆蓋“三農”産前、産中、産後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模式。截至目前,其註冊客戶已達到14.47萬戶,交易金額突破100億元,達到151.5億元。其中,累計提供基礎金融服務133.75萬筆,完成交易金融81.8億元;累計提供貸款服務615筆,自助發放貸款2850萬元;平臺開立網上店舖473家,發佈購銷資訊5.59萬條,累計交易2.7萬筆,完成交易金額69.7億元。

  網際網路金融,是經濟新常態之下金融業正在探索發展的一種新業態。在許多人看來,這種新業態應該在網際網路應運最為廣泛、市場發展更為成熟的城市進行探索和推廣。但令人意外的是,省農行的網際網路金融在服務城市的同時,更是選擇了網路尚未普及、市場欠發達的“三農”領域進行重點探索,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帶給人更多思考。

  (轉3版)

  (接1版)

  網際網路+金融

  2014年10月28日,由省農行研發的一種金融服務終端設備,在“中國金果之鄉”平涼和“馬鈴薯之都”定西同時上市,也拉開了該行將網際網路金融引進“三農”領域的大幕。

  這種金融服務終端設備和背後為之提供支援的服務系統,被該行命名為服務三農“四融”平臺。所謂“四融”,即融通、融資、融智、融商。其中,“融通”著力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著眼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融資”著力提供網路融資服務,著眼壯大支援“三農”發展資金,破解農民“融資難”問題;“融智”著力提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眾綜合服務,著眼提升“三農”發展能力和農民生活品質;“融商”著力提供“三農”電商服務,著眼提升農村商品市場流通效率,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問題。

  省農行行長南韓強表示,這四個模組是在繼承和發揚該行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服務“三農”體制、機制和模式的基礎上,與該行服務“三農”業務發展需求相結合、與“網際網路+”發展趨勢相結合、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結合、與發揮該行金融服務國家隊的作用相結合,各有各的著力點,又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鏈,覆蓋了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率先在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初,省農行總結前期經驗,調整推進思路,選擇靜寧縣全面試點,打造“整縣推進”“行政村全覆蓋”模式。目前,“融通”模組主要提供現金匯款、賬戶查詢、助農取款、轉賬結算、代理新農合、新農保、代理繳費等服務。“融資”實現了雙聯惠農貸款、自助迴圈貸款的自助放款、查詢和還款等功能。“融智”提供三農政策、金融知識、法律常識、産業技能專家輔導及線上答疑、社會公共服務等。“融商”重點建設了“金穗e銷”和“惠農e購”兩個電子商務平臺,前者具有農産品購銷資訊發佈、價格行情實時查詢功能,可向農戶和農産品經銷商提供線上交易服務;後者為農資企業搭建網上銷售平臺,通過開立店舖、發佈銷售資訊,方便農戶線上採購生産資料及日用消費品。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究竟可以“+”什麼,是一道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選擇題。綜觀所有選擇,大多都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進行探索。但省農行以一家之力覆蓋整個農業生産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的選擇,卻讓人感覺到了一種“義無反顧”的決心,也讓網際網路金融在“三農”領域的探索成為了一種創舉。

  為什麼“+三農”

  為什麼會選擇“三農”?這是人們對省農行推動“網際網路+”實踐的疑問所在。

  在很多人看來,“嫌貧愛富”是金融業的共同特徵之一,“網際網路+”的選擇對象也必定是能給其帶來的更多利潤的群體或是市場。相比之下,弱勢領域的“三農”、弱質産業的農業、弱勢群體的農民,很顯然都不是最佳選擇,甚至很可能是一個錯誤選擇,對省農行的疑問也自然流出。

  但南韓強給出的答案,只有八個大字:責任所繫,市場所需。

  南韓強介紹説,一方面,“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金融機構國家隊之一的中國農業銀行就必須承擔起“不脫農、多惠農”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準。為了承擔起這一使命,2007年,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將甘肅省分行確定為服務“三農”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雙試點行,並要求大膽探索,持續努力,進一步增強服務“三農”的可持續性。近年來,甘肅省分行不辱使命,不斷探索創新服務“三農”的措施和手段。其中,2010年,該行以獨家代理全省“新農合”為切入點,率先啟動了“金穗惠農通”工程,讓農民手頭擁有了農行的惠農卡;2012年,省委全面啟動雙聯行動之後,著眼于扶貧攻堅大局推出“雙聯惠農貸款”專屬信貸産品,支援58個貧困縣農戶發展生産、脫貧致富,讓農民有了啟動資金;2013年,在推動“雙聯惠農貸款”工作過程中,針對農民生産技術和知識能力不足,又啟動“三農”金融輔導工作,提升農民的致富能力。如今,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沒有服務“三農”的網際網路金融就不是完整的網際網路金融,探索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的模式也便成為了該行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從省農行自身發展看,近年來雖然其縣域市場發展在加快,貢獻度在提高,但放眼整個農村金融市場,農行的傳統優勢在削弱,市場份額被“蠶食”,服務“短腿”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要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又不能回頭走“鋪攤設點增人”的老路,只能另辟蹊徑創新突破。從市場發展看,省農行通過調研發現,甘肅農業呈現多樣化、個體化和小規模化特徵,即使農民有本錢、會技術,仍然未徹底擺脫貧困,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渠道有限,農産品賣不出去或賣不了好價錢,解決産後通市場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從外部條件看,2013年底我省資訊下鄉鄉鎮覆蓋率達65%,農村網民比例達73%,使得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正在成為可能。基於這些需求和基礎,省農行就必須“想在前頭”,考慮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服務體系,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獨特的優勢。

  “如果説,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社會就不是中國真正的小康社會;那麼,沒有服務‘三農’的網際網路金融就不是完整的網際網路金融,”南韓強説。

  網際網路+金融+三農=?

  省農行做出的選擇究竟對不對,現實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平涼金江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省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今年,為了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這家企業主動與當地農行聯繫,利用“四融”中的“融商”功能在金融服務三農“四融”平臺上開立了一家網店。在網店開張后20多天的時間裏,完成交易500多筆,實現交易金額30多萬元,佔到旗下單個門店月交易金額的75%,有效降低了線下交易的高成本和現金交易的高風險。

  不僅僅是企業。靜寧縣曹務鄉唐山村蘋果種植戶高安平,今年4月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金融服務三農“四融”平臺APP。通過APP,他不僅從當地農行貸到了一筆1萬元小額貸款,平常還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交電話費、電費等費用。他説:“要是在以前貸款,跑銀行、填單子、找人問,不知道要來來回回折騰多少次才能辦下一筆貸款;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方便得很。”

  靜寧縣仁大鄉解放村農民高進周,今年也生平第一次通過手機上下載的金融服務“四融”平臺APP發佈了蘋果銷售資訊,希望借此找到出價更高的買主。這一資訊很快就被收購商劉明義看到,之後雙方經過議價,最終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達成200箱3800公斤、4.56萬元的蘋果收購交易,並通過平臺終端進行了結算,將銷售款直接轉入高進周的銀行卡內,實現了網上輕鬆銷售、放心便捷支付。

  “四融”平臺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省政府參事室組織曾對此進行專題調研評估並上報省委和中央有關部門。試點地區靜寧,更是將“四融”平臺建設推廣作為平涼市精準扶貧工作、靜寧縣便民服務體系建設等政府重點項目工程的新抓手,全力配合支援。

  在“四融”平臺的建設中,農行人的眼光看得越來越遠。南韓強表示,省農行對“四融”平臺的定位,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做好服務“三農”工作的創新成果,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的創新實踐,新時期發展普惠金融的創新突破,傳統銀行金融産品與服務的創新引擎。因此,在未來發展中,省農行將把網際網路基因全面植入“三農”領域,以公共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資訊諮詢平臺以及電商平臺,構建大“三農”背景下完整的農業網際網路生態圈。同時,還將利用網際網路金融跨時空聯結、批量化行銷、大規模定制和個性化服務的優勢,結合O2O運營模式,讓所有“三農”客戶“全天候”享受綜合化服務成為現實;開發三大應用載體,搭建了連通農戶、企業、市場的“資訊高速路”,破解了服務“三農”面臨的客戶分散、管理跟不上、運作成本高等難題。

  在農行人的不斷探索創新中,“網際網路+金融+三農=?”這道計算題,答案越來越豐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