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作業”是偽素質教育
- 發佈時間:2015-10-27 23:31:23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唐 偉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朋友的作業已經進入了全面“拼爹媽”的時代。馬上又臨近西方的“萬聖節”了,一些幼兒園已經開始做準備了,一名家長為給3歲女兒完成“萬聖節”作業———製作南瓜燈,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動脈,被送往醫院救治。這名家長把事情發上微網志,引起了共鳴,不少家長質疑:“這麼高難度的幼兒園作業到底是留給孩子的還是留給父母的?”(10月27日《法制晚報》)
前些天,有媒體的報道《出書辦報、做泡菜、PPT……學校頻出“奇葩”作業,家長無奈“陪太子攻書”》一齣,立刻引起家長共鳴和熱議,網路點擊和評論量過萬,父母們紛紛向媒體“叫苦”,講述自己和娃兒作業的那些事兒。孩子作業得家長代勞,問題出在哪?表面上看,出書辦報、做泡菜、干家務、製作PPT,還有在霧霾天讓“孩子數星星”,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動力,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跟國際潮流很接近。在一些發達國家,孩子寫字、算數的作業極少,動手、觀察和參加社會活動、社會實踐的作業倒不少。時下國內的一些“奇葩作業”,頗有些拿來主義、洋為中用的味道。
也正是期間有素質教育的動因和元素,“奇葩作業”才獲得了一些學校和老師的青睞。像那種孩子做不了、媽媽做時“刺破指動脈”的作業,問題就出在教育導向上。要使“奇葩作業”成為教育改革的突破點,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一切教育導向與模式都要以符合孩子心智、培養孩子興趣為中心,老師的主要任務和自身能力也要契合這種要求。也就是説,老師不僅是作業的佈置者,更是孩子心智自然成長的引導者和幫助者。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教育,無論是思維觀念還是行為習慣,都深受應試教育過分追求分數和名次的影響和禁錮,不由自主地催生了不少“奇葩作業”。家長越俎代庖,一方面因為,這種“奇葩作業”不是孩子的專長和愛好,也無法獨立完成;另一方面在於,缺少科學化、標準化的評價體系,老師對作業好壞的評價,往往不是注重孩子的完成過程而是結果。“奇葩作業”的完成好壞,一旦變成分數高低的比拼,這樣的作業再多,由父母代勞做得再好,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