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展望“十三五”:經濟增長應更有“含金量”
- 發佈時間:2015-10-26 15:49: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26日至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在大會召開前,專家學者對於“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做出展望:多將此間經濟增長預期設定在6.2%至7.5%之間;關鍵領域改革將會顯著提高潛在增長率;在民生方面,應著力打造中國社會保障“升級版”,並重點啃下扶貧工作的“硬骨頭”。
看經濟增長預期:新常態下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記者注意到,從此前各方透露的資訊看,國內主流學者多將“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預期設定在6.2%至7.5%之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只要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積極作為,我國經濟就能實現7%左右中高速增長,並穩步邁向中高端水準,為實現“兩個百年”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之一、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在7%左右。“左右”的意思是在6.6%—7.4%之間。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不同時期合理區間的上下限也應該有所變化。“十二五”期間,增速保持7%—8%是合理的;“十三五”期間,6.5%—7.5%更合理一點。如果國際因素變化比較大,完全可以把上下限再平移0.5個百分點。
但也有學者態度較為謹慎。“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指出,從未來的潛在經濟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潛在增速大概率會回落到6.5%附近。
“‘十三五’規劃即便設立經濟增長目標,更大程度上也主要是一個參考性的指標。”巴曙松表示,在當前的這個轉型和走向新常態的階段,經濟增長的品質更為重要。也就是説,經濟增長的方式應當更多依靠內需驅動,依靠創新驅動,而不能繼續過於依賴投資驅動。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也認為,新常態下品質比數量更重要。“十三五”規劃可能更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改革激勵機制,同時要把頂層設計和地方差異性相結合,在改革中才能形成各種制度創新,最終完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轉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從改革開放伊始到2010年期間的10%左右,下降為“十二五”時期的平均7.6%,預計“十三五”時期平均為6.2%。在一定程度上超過6.2%靜態潛在增長率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達到的。
他同時指出,在“十三五”時期只要實現6.5%,即可達到81.77萬億元,實現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看來,“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應遵循經濟波動規律,使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的上下限之間正常波動。
他解釋説,這一政策含義是:以合理區間的中線為基準,該回升時就回升,但要把握好回升的幅度;該下降時就下降,但要把握好下降的幅度。
看全面深化改革落實:需要韌性
“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認為,兩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路徑圖,“十三五”時期仍首先要解決全面落實深化改革藍圖,落實改革是規劃的重要問題。
蔡昉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産要素供給等傳統增長源泉的潛力,另一方面,增長動力終究要實現向創新或全要素生産率驅動的轉換。他認為,在若干領域進一步推動改革,將立竿見影並顯著地提高潛在增長率:
首先,戶籍制度改革既有利於提高非農産業的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及其穩定性,也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保持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
其次,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和勞動力市場發育,改善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激勵機制,滿足産業升級優化對技能和創造力的需求。
第三,深化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可以延緩投資回報率的下降。
最後,簡政放權等一系列促進發揮市場作用的改革,將創造一個能者進、庸者退的競爭環境,從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據蔡昉估算,在上述關鍵領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可以使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靜態預測的基礎上提高1.0—1.5個百分點。當然,他也指出,改革紅利的測算是高度理論化和理想化的,只能作為一種方向性的預期來看待,而不必拘泥于具體的數字。
在潘建成看來,十八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不到兩年時間裏,政府主要在做頂層設計方案,還有很多點子會在“十三五”期間會一一落實。其中,財政、稅收、土地和金融體制改革會逐步深化推進。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越來越高。改革的深刻性和複雜性,註定每改一步都很困難,改革還需要韌性。”薛瀾表示。
看民生改善:扶貧工作將“啃硬骨頭”
近日,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舉行的養老服務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指出,應儘快通過科學的設計與全面深化改革來促使社會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這是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在“十三五”階段必須完成的核心使命。
專家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著力打造中國社會保障“升級版”,從宏觀視角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著力建立全覆蓋、均等化、可持續、較高水準的社會保障體系。
胡鞍鋼等人建議,“十三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目標制定為,到2020年力爭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50%;城鎮工傷保險覆蓋2.9億人;城鎮生育保險覆蓋超過2億人,探索建立農村生育保險制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低於保障標準人群全覆蓋;公共財政中社會保障與就業類支出達到公共財政總支出的12%,相當於佔GDP比重達到3.2%。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使命。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最大“短板”和薄弱環節,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辜勝阻認為,扶貧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實現專項資金的倍增機制,構建專項扶貧、惠農政策扶貧、行業扶貧、社會各界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模式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的新格局。
他還提出要大力推進産業扶貧和金融扶貧,形成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本地區環境資源特徵的特色産業,實現貧困人口增收與自主脫貧。要加快推動農村合作金融發展,完善貧困村資金互助組織運作管理,提升貧困村互助資金的使用效率。(賈玥)
(綜合《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報》、新華網、中新網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