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振興山上“油庫”
- 發佈時間:2015-10-26 05:29:54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祝梅
通訊員 劉力 胡江平
進入十月下旬,在素有“浙西綠色油庫”美譽的衢州常山縣,漫山遍野的油茶又迎來了采收時節。胡柚、油茶、食用菌是當地的“三寶”,其中,作為當地主要經濟樹種的油茶,不僅歷史悠久,也是不少農戶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回溯輝煌歷史的同時,當地的農戶、企業、林業部門也將目光投向未來。去年10月,《“常山三寶”振興發展行動計劃》出臺,規模化、産業化、科技化和品牌化四個關鍵詞,引領著這一傳統農業産業走上轉型發展的新路。
良種油茶唱主角
“我們的油茶林現在以散戶為主,要想做提升,肯定是要規模化經營!”這些年,常山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杜紅亮“紮根”在油茶林裏,主要做了兩件事:良種的示範推廣,還有低産林的改造提升。
在同弓鄉中和村油茶良種推廣示範基地,700畝的油茶林已開始顯現效益。“去年,這片油茶林的畝産油15公斤,預計今年能達到20公斤左右。”杜紅亮説,這片林地由三個專業合作社依託省木本油料産業提升項目嘗試規模種植,最早參與的和傑林果專業合作社,去年已經有了近6萬元收入。
油茶要增産,農民才能增收。長久以來,油茶林生長緩慢、産量偏低的狀況,讓林農仍處於“靠天吃飯”的局面,常山油茶研究所良種苗圃繁育中心同中國林科院亞林業所合作,從根源著手,培育長林系列油茶良種苗木,現在,每年可以生産350多萬株的油茶,實現了優良株係從引進到自給的轉變。
經過研發的良種油茶,盛産期的畝産油可以達到50公斤,是老品種的5到10倍。“油茶基本上自花不授粉,在同一片基地種植五個品種或以上的油茶,可以大大提高坐果率。”杜紅亮説。
目前,常山縣油茶總面積已達27萬畝,常年油茶籽産量5000余噸,茶油1300余噸,單位面積和産量均居全省首位。“油茶的面積還要擴展,但要在確保良種純度的前提下,走優質發展的路線。”杜紅亮説,針對當地的老林,林業部門通過林地清理、復墾等提升了近1倍的産量,但要“治本”,老油茶林都要逐漸走上更新換代之路。
創新發展拓新路
在浙江常發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精煉車間,一條投資800多萬元的全不銹鋼的山茶油改進型生産線為山茶油的加工注入了科技的色彩。
“這條生産線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以前山茶油加工都是參照豆油、菜籽油,損耗了山茶油中的營養物質,同時,流程複雜、生産週期長、能源損耗大。”常發總經理祝洪剛告訴記者,新的生産線採用專利精煉技術,通過低溫冷榨方式,保留了山茶油本身的特質和營養成分,能以更好的品質來滿足消費者。
去年10月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以來,山茶油的産業鏈條更加清晰。數據顯示,常山山茶油現在的平均月成交額達6.3億元,電子盤面交收100余噸山茶油。
“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攤銷了農民的種植風險,而對企業來説,平臺所承擔的金融性服務功能也減輕了資金回流壓力,確保更多資金流向生産研發環節。”祝洪剛説,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山茶油生産的企業之一,常發與浙江大學食品係共建的油茶科創中心,更多樣化的山茶油品種正在研發中,未來的進軍方向,將是大健康産業。
“山茶油除了用作烹飪油,還可以開發精油、化粧品等産品,而生産過程中所産生的廢渣,也將通過技術研發發掘出新的價值。産品的多元化,也將給油茶産業帶來新的發展思路。”他説。
要賣油也要賣“遊”
菜籽餅裝入木榨,用懸空的石錘敲打木楔子,山茶油潺潺流出……隨著傳統的山茶油壓榨技藝不再承擔生産的主要任務,這些古法景象也多以省級非遺的形象示人。圍繞深厚的油茶文化底蘊,一番新景象正待揭幕。
常山縣新昌鄉黃塘村,這一兩年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原先,油茶是黃塘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4322畝的油茶面積,攤下來每人平均能有4.6畝,村支書廖紅俊帶著大家實行統一的油茶管理制度,以全省“最美油茶林”評選為契機,黃塘村正式走上了從“賣油”向“賣遊”轉變的美麗經濟之路。目前,黃塘村已先後建起八面山漂流、稻草文化村、滑草場等景點,前期投入則採用“資金+資源入股、全民分紅”的模式。“就拿河道來説,這是每個村民共用的,我們從80元一張的漂流門票中抽出5元,用於村民公益和社會保障,而所有景點的運營收入,最後還會給大家分紅。”他説。
今年7月18日,黃塘村辦起滑草漂流節,當天就有5000多名遊客涌入山村。一直到8月底,村裏的100來張床位都是滿的。廖紅俊説,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00多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9400元,比原先“賣油”增長3000多元。
站在黃塘村山頂,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林。“油茶林就是我們的風景。”廖紅俊説,今年村里正在建設油茶主題公園,既有休閒遊步道,也會打造油茶主題的小木屋。預計到明年6月底,油茶林裏的主題民宿就將正式亮相,打造集油茶體驗、參觀、銷售、休閒于一體的油茶農家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