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高速時代終結 未來更注重以人為本
- 發佈時間:2015-10-24 09:42: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10月23日消息(記者 陳進)混跡“798”久了,趙傳説,有那麼一瞬間,他覺得自己是北京人了。趙傳的本職工作是凈水器銷售員,來自安徽農村,一天的辛苦後,他喜歡到酒吧坐一會。中秋前的一週,因為單位效益不好,他失業了。一時間,他只想回安徽老家。離家4年,很少回去的趙傳,努力回想家的樣子,卻怎麼也想不起來,“老家的樣子越來越模糊了,明知道留在北京很難,但潛意識裏,早已把北京當成家。”
時代背景下,趙傳和“老家”是很多人的縮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人口從1.7億增加到7.1億。1978-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大規模的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給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的同時,改變了億萬農民的命運。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554萬人,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沒有增長,情況稍好于一季度的負增長,低於二季度末0.1%的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這是因為願意外出打工的農業人口減少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當農民在家門口的工作收入跟大城市相差無幾的時候,他們外出打工的意願必然下降。
得益於製造業升級和産業轉移,三線城市,甚至是鄉鎮地區的製造業佈局逐步完善,就業機會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選擇在家門口就業。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表示,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適合當前國情,並且,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將會減緩。
前三季度,農村外出務工人口零增長
“十三五”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20日表示,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內,我國城鎮化的速度將會減緩。
據蔡昉介紹,16歲至19歲的農村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以及肄業人群是外出打工的主要人群。但目前來看,該階段人群于2014年達到峰值後,將出現負增長,這也意味著農村外出打工人群增速將降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554萬人,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沒有增長,低於二季度末增長0.1%的數字。
此前的2014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增速還是1.3%,三個季度以來,增速下降了1.3個百分點。
“過去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基本是靠農民工支撐,在過去10年,農民工對城鎮化率的貢獻大約四分之一。”蔡昉告訴記者,“2010年起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變成負增長,農村青少年人口的負增長,必然導致農民工外出增長速度的減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2013年《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佈後,變成城市市民的意願在不斷地下降,2014年只有30%-50%左右。“也就是説過去農民想進城,政策阻礙農民進城,現在中央鼓勵農民進城,農民不願意進城了。”他指出,新的中央政策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在不斷提高,農民機會選擇多了,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等等,市民化意願在下降。
農民工不願外出和進城,給城鎮化率持續提高帶來挑戰。
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後等問題突出。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産業工人的主體,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産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
一方面,農業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另一方面,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突出。
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農村空心化是由城鎮化帶來的。“村裏的中青年離開土地,進城打拼,勢必會留下空心的鄉村。但一定程度上,空心化是有好處的。人口流出,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會大大提高,大量家庭農場會出現,農業生産力將大幅提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基於對過去30多年城鎮化快速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未來城鎮化將是以人的城鎮化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
蔡昉表示,新型城鎮化概念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農民工的市民化,讓農民工得到市民戶口,成為真正的市民,享受到均等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蔡昉説,“習總書記曾具體説過,讓轉移人口進的來,容得進,能就業和創業。這些目標和因素達到了,就是農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