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突破資源瓶頸創造的奇跡

  • 發佈時間:2015-10-24 08:34: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白雪妍

  荷蘭國土面積僅415萬公頃,大約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大小。日前的一次短暫採訪的所見所聞,激發了記者一探究竟的慾望——土地資源如此有限,農業生産看似尋常,為什麼荷蘭可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産品出口國?

  合作社模式+現代化的生産:

  乳業成為荷蘭經濟發展的白色引擎

  “6歲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要當一個農民,可能是基因的原因吧,恰好每一代,我們都可以找到繼承人。”坎皮納蘭拉文農場(CampinaLandleven)的主人伯特·沃勒令説,他1983年從農業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和哥哥安德里安一起繼承經營起家庭農場,他們已經是沃勒令家族的第八代奶農了。

  2011年,伯特和安德里安花了150萬歐元新建了11米高、利於通風的牛棚,買了包括兩台擠奶機器人、四套奶牛按摩器在內的智慧農場管理設備。農場一共養了200頭奶牛,比荷蘭農場平均80頭的數量高一些。每一頭小牛在出生14天后,都會在耳朵上裝一個黃色的“身份證”,記載著身體指標、飼料需要、産奶量等資訊。當奶牛走進擠奶區域,機器人即可刷證識別,判斷它是否到了擠奶時間。如果正是時候,機器人就將定制的精飼料發放給它,同時通過紅外線識別找到奶頭,經過清洗、消毒,吸奶器自動吸附到奶頭擠奶。擠奶結束,吸奶器自動卸下,奶牛就可以走進牧場,享受一天的陽光和青草。

  “我和安德里安去過丹麥、德國、美國等地方,去看他們怎麼經營牧場。我們覺得有四點很關鍵,我們也是這樣經營我們的農場的:維持放牧,關注動物的健康和福利,使用機器代替人力勞動,還要實現高效的生産,用更少的投入做更多的事。”伯特説,與他們相似的18580個荷蘭奶業農場,都在進行著相似的革新。雖然荷蘭家庭農場至今仍是小規模經營,奶農的教育水準和農場的自動化水準卻已日新月異;不過合作社模式的傳統依然沿襲了下來。

  “140年前我們家加入了菲仕蘭合作社,今天的菲仕蘭公司依然屬於合作社型企業,我們1.9萬名會員擁有公司全部股份,我們和公司是一個整體。”伯特説,在合作社模式下,牧場的牛奶公司必須全部收購,並根據市場行情確定保底收購價,支付給會員。即便公司業績特定時間內不盡人意,奶農仍能以市場平均價賣出牛奶。

  “奶農提供牛奶,乳業公司用現代化的工業和科技將牛奶加工成奶酪、奶粉、乳清等産品銷往海內外。‘從牧場到餐桌’,全産業鏈都在追求安全、高效、可持續,讓乳業成為了荷蘭經濟發展的白色引擎。”荷蘭乳業協會負責人格魯特説。2014年,荷蘭乳業出口總值達到70億歐元,乳品出口值年均增長率保持7%,是歐盟內産品銷往歐盟外最大的奶製品出口國。

  政府+科研+企業:

  “金三角”模式推動農業發展

  記者有幸採訪到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他認為,科技進步和創新是荷蘭農業發達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在荷蘭發達的園藝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荷蘭綠色智慧園藝公司(GreenQ)測試中心的溫室內,正在進行一個新一代番茄栽培理念的項目,陽光透過屋頂的鋼化玻璃投射進來,室內氣候通過由電腦創建的一個高效溫度和濕度模式進行控制。一株株番茄成行栽種在一種礦物棉(岩棉)上,溫室屋頂收集的雨水與肥料按照最優比例進行拌合,通過滴灌系統供應給植物,未被植物吸收的水被清理並再次利用。農業工業化生産在這裡實現。

  “隔壁的溫室裏還在測試人工補光、提高産量等項目。”該公司中國區經理錢田向記者解釋説,“比如説飛利浦研發出專門用於植物生長髮育的LED燈,他們會把燈給科研機構進行實驗,然後把科研結果送來做推廣測試,測試出來一整套栽培管理模式,之後就可以向市場推廣了。這也是人們常説的荷蘭農業‘金三角’模式,政府出政策和資金,鼓勵科研部門研發新的技術,鼓勵企業開發新的園藝産品,再將科研成果推廣到生産中去。”

  在祖孫三代一同經營的瓦爾(HvdWaal)彩椒家庭農場的玻璃溫室中,記者見到了與番茄測試溫室中類似的岩棉培育方式,光、溫、濕、熱、肥、水、二氧化碳都通過智慧控制,為彩椒生長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防治病蟲害則採用生物辦法,由專門的生物防治公司提供捕食性昆蟲、寄生蟲和真菌,來對付其各自的天敵。

  新鮮農産品中心負責人羅登伯格告訴記者,荷蘭有1萬多公頃的溫室,其中一半用於種植蔬菜,另外一半用於種植花卉、盆栽植物以及培植幼苗。瓦爾家這種無土栽培的現代化溫室,在荷蘭已經連片成棟。這也使得荷蘭每公頃蔬菜的産量比歐盟成員國的平均值高出幾乎一倍,而用水量卻遠遠少於其他歐盟成員國。

  “荷蘭果蔬産業是全球可持續健康農業生産的領袖,果蔬上較低的有害物殘留量可以反映這一結論。在我看來,供應鏈合作是成功的關鍵。”荷蘭食品事業部負責人阿克曼如是説。育種商、種植商、供應商、大棚建造商、智庫中心、批發商、物流商和零售商共同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創新型産業鏈條,他們各司其責、相互連結、協調一致,在政府和銀行的支援下,讓荷蘭的洋蔥、番茄、胡蘿蔔、黃瓜、梨等新鮮與加工果蔬走向了世界。

  創意+實踐:

  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可持續的方案

  “我們正在鹿特丹港口的水上實踐一項新的創意——漂浮農場。”建築師彼得·范·溫格登説,“當我們面對人口增長的壓力、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何不試試一種創新、可持續、可複製的水上解決方案——建在水上的都市農業。”

  彼得向記者描述了他的設計:農場漂浮在海上,離陸地不遠,由3條走廊與陸地連接。農場分為上下兩層,屋頂鋪上太陽能電池板,提供能源供給。農場的上層用來養牛,可以容納60頭牛,每天生産5000升牛奶。排泄物則通過上層地面的特殊設計,收集到下層的一個小隔間裏,用來生産沼氣和製作肥料。生産的能源、製作的肥料除了自我供給,還可以對外出售。下層還包括生産牧草的溫室、奶産品生産加工車間以及海水淡化等功能區域,讓養殖、供料、廢物處理、能源供應形成一個閉環,實現自給自足。

  根據彼得的預算,漂浮農場總投資需要300萬歐元,雖然建築材料費用略高,但買水域的錢卻比買土地的錢便宜,最終算下來,兩者相差無幾。按照每年出售牛奶、能源和奶製品收入80萬歐元來算,加上人工和維護費用,預計7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漂浮農場不僅可以建在海上,還可以建在河流、湖泊等一切有水的地方。為什麼政府支援我們實踐這個理念?因為它縮短了物流,減少了運輸造成的污染,有觀光教育的作用,還可以用迴圈方式生産出新鮮的食物。”彼得説,漂浮養雞場和漂浮蔬菜溫室也已經在籌備建設中。

  除了漂浮農場,2011年開始依託瓦赫寧根大學構建設計的“食品谷”也逐漸成形。“食品谷”位於荷蘭中部,整個區域包括8個城市、33萬居民。每個城市選出一名委員組成區域委員會,8個城市的稅收作為資金來源。埃德市副市長約翰·威郎對記者説,他們希望“食品谷”最終可以成為一個可持續的城市三角洲,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三方在這裡密切合作,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去年2月,伊利集團與瓦赫寧根大學合作在“食品谷”成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在這個食品領域的“矽谷”中,伊利將能夠與諸多頂級研究機構合作,吸引全球頂尖的乳業科學家加盟,打造中國乳業發展的智力引擎。

  “如何在2050年養活全世界90億人口?這是我們必須試著去回答的問題。我們將努力通過一個個故事向大家展示荷蘭以及世界各國貢獻的可持續方案。我想,以少搏多、食品安全、精誠合作,就是目前農業領先行業正在實踐的創新解決方案。”瓦赫寧根大學教授西蒙·溫克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