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

  • 發佈時間:2015-10-21 12: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李萬祥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和新老伴要結婚,兩邊的房子和財産都怎麼算?”“孩子説我有養老保險,不想給贍養費,咋辦?”重陽節前夕,北京市西城區法院的法官們來到西城區新街口街道官園社區服務站內,為周邊社區的老人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答疑釋惑。記者發現,當前老人們最常遇到的法律問題有婚戀、財産、贍養等問題。

  老年婚戀:

  非情感需求致閃婚閃離

  今年7月,83歲的王老先生將剛結婚不滿3個月的妻子——65歲的趙女士訴至法院,要求離婚。據了解,王老先生離婚後,和他原在同一單位的趙女士主動提出和王老先生結婚。雖然對趙女士不太了解,但王老先生還是認為趙女士身體好,為人熱情,結婚後會成為相互依靠的伴侶,遂同意。然而婚後,趙女士獨斷專行,毫不顧忌王先生的意見和感受,在生活上也不關心、照顧王先生。故王先生要求離婚。

  “2014年我們共受理老年人離婚案件163件,比上年度的144件增長了13.2%,上升趨勢明顯。”西城法院家事審判庭副庭長張濤告訴記者,部分老年人再婚不是出於情感需要,而只是想找“保姆”式的老伴來照顧生活,婚前缺乏充分了解,存在“資源交換”心理,再加上年齡、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取向的差異,使得一些再婚老年人生活不睦,最終導致“閃婚、閃離”。

  此外,很多老人都會上網,“網戀”在老人圈裏成為一大普遍現象,而由於“網戀”導致的老年人離婚現象屢有發生。

  精神贍養:

  老年人更需要情感慰藉

  隨著“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些節日裏向父母表達孝心。節日期間的關愛雖不可少,但這更像一種“突擊式”盡孝。“孩子們有這份孝心當然是好的,可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在平時多花些時間陪陪我們。”這是很多老年人的心裏話。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是,相比于物質方面的需求,老年人更需要精神與情感層面的慰藉。

  隨著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實施,精神贍養類案件逐漸增多。以北京市西城法院為例,2014年該院共審理了涉老精神贍養案件9件,約佔全部涉老年人贍養案件的兩成。據介紹,去年82歲高齡的袁老太就把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兩個孩子告上法庭,要求子女每年要有4個月時間親自照顧自己,或者支付贍養費。

  “精神贍養訴求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住得遠,或家庭矛盾深。支付贍養費仍是涉老贍養案件的主要訴求。現在子女拒絕支付贍養費的理由也十分多樣,有些並沒有法律依據。”張濤説,有的子女以父母收入充足、父母有醫療保險為由拒不支付,有的子女認為父母離異後自己多年沒有共同生活,就可以不履行贍養義務,還有些多子女家庭,子女以經濟條件有差異或老年人分財産偏心為由互相推諉。

  法官表示,上述理由都不具備法律依據,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理由。但是法院在審理時也會考量被贍養人的身體情況、日常生活水準、當地消費水準和贍養人的具體情況,對贍養費數額酌情判斷。

  西城法院通過與西城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區婦聯、特邀調解員、心理專家等調解力量合作,為涉老年人家事案件當事人提供更多的糾紛解決選擇。

  財産繼承:

  以有效的遺囑分配財産

  孫先生和李女士原來居住的西城區某房屋拆遷,獲得拆遷安置補償款845萬元。孫先生夫婦去世後,其子女們為了這筆拆遷款鬧到了法院。

  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既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律義務。法官建議,老年人要慎重對待離婚和再婚,再婚前明晰財産歸屬,尤其要對房産等大額財産的歸屬明確約定,或再婚前進行財産公證。老人去世前應儘量以有效的遺囑分配財産,以免引發家庭糾紛。

  相比于孫先生的遺産拆遷款,現在的遺産繼承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財産,還有許多較難判定的遺産類型。

  當事人人數多、身份關係複雜也增加了遺産類糾紛化解的難度。就西城法院而言,2014年當事人為3人以上的案件佔涉老繼承案件總數的85.6%,涉及離婚、喪偶、再婚、收養、轉繼承、代位繼承、遺囑、遺贈撫養協議等情形,導致繼承關係複雜、遺産範圍難以確定。

  如果老年人想把自己財産給繼承人以外的人怎麼處理?法官提示,從法律上講這屬於遺贈,應當通過立遺囑的方式來確定遺産受讓人以及分配辦法。我國繼承法規定的遺囑形式有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5種形式。其中公證遺囑的法律效力最強,建議老年人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用這種方式。

  “老年朋友在立遺囑時不要將夫妻共同財産混為一談,不要邀請有利害關係的人在立遺囑現場當見證人。”西城法院訴調辦副主任趙海説,如果在危急的情況下立了口頭遺囑,危急情況解除後要及時補辦書面或錄音遺囑,否則之前的口頭遺囑無效。同時,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