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中的幾個陷阱你中槍了嗎?
- 發佈時間:2015-10-20 13:29:29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理財很重要,但隨著理財産品的豐富,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選擇增加的前提下,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忽略了很多風險。尤其是當下國人,從眾盲目心理過於嚴重,剛起步理財的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走入這些陷阱。
本報記者 王釗 整理
陷阱之一:投機炒股
中國股票市場在最近一年中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彰顯出這個獨特投資者群體行為的“滾雪球效應”。上證綜合指數在最近1年中大幅飆漲了150%,但在短短的三個交易周多一點的時間裏又暴跌了30%,至今還在3300點左右徘徊。
當市場一路漲升時,國家一直引導著投資者隊伍一路前行,政府希望中國股票的估值大幅上升。更高的股價也有助於中國的國有企業降低負債水準,因為它們可以將自己持有的股票賣出償還借款。
投資者進入股市,根本目的當然是要營利,要使財富增值。但股市中有“7賠2平1贏”的規律,這麼多人賠錢,不能不説是這一規律使然。為什麼這麼多投資者不懂或不相信這條規律?
原因有多種,重要的方面是心理上本能的偏誤在不自覺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股市幻覺又強化並放大了人們原本就有的行為偏差。
“股市有風險”,不是説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的散戶,炒股時不該有一點兒“投機心理”,但“投機心理”還是少一些為好。
畢竟,“市場大鱷”,他們“經驗豐富”,往往瞅準機會,“快進快出”而“賺了就跑”,那樣的功夫,一般中小散戶是難以學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只看到人云亦云,很少看到真正有人能靜下來思考股市的風險究竟在哪,如何規避。很多人認為,在你沒有找到規避股市風險的辦法,沒有找到好的指路人之前,最好不要進入股市。
此外,在股市一定要用自己合法的閒錢,並且以投資的心態去操作,絕對不能像賭徒一樣。
選擇進入股市之前,應先熟悉股市的遊戲規則,然後再做好資金管理,在股市調整的時候可適當地進入,然後在上漲到有一定的利潤時要果斷堅決賣出,不要貪婪,貪字到最後只得一個貧。記住:永遠要先保住本金,再盈利。
陷阱之二:買房保值
無論中國的房價怎麼漲,總會有一些房地産泡沫即將破裂,房地産市場馬上崩盤的聲音。普通購房者懼于這些聲音遲遲不敢下手,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説買房花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積蓄。
中國已經實行30餘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是終結房屋價格上漲的最強有力的殺手,支撐房價不斷上漲的最根本的動力還是“剛需”,可是由於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新人”的數量逐年減少。
事實上中國社會現在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再過十年,中國社會將會更加衰老,年輕人將成為“稀缺”一代,對房屋的需求將會大幅度降低。
十年後“獨一代們”也長大成人了,這些“獨一代”從父母和祖父母那裏繼承的房屋將達到“每人平均三套房”的水準,請問“獨一代”如何消耗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賣吧?可是指望同為“獨一代”的同齡人互相“接盤”無疑是天方夜譚!
鋻於以上所述的原因,房屋將不會成為財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些做了幾十年房奴的人等來的將是房屋的貶值。
陷阱之三:盲目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很多買過理財産品的人都有這麼一個共識:買之前理財顧問説得天花亂墜:“怎麼可能賠本呢?”
但是一旦虧本了,銀行就不認賬了,於是雙方産生了很多糾紛。這主要是因為雙方在簽訂合同之前並沒有明確誰是風險承擔主體。
投資者認為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就是到期自己能得到的實際收益,而且還有銀行做“隱形擔保”;但是銀行卻認為按照協議規定,産品投資風險應該是“買者自負”,和銀行沒有半毛錢關係。
於是問題來了:虧本了算誰的?確實一般的商事行為都遵循“風險自擔”的原則,但是金融産品不等同於一般的産品呀。所以銀行本身就應該擔負著評估客戶風險承擔能力的責任。
一般人可以在兩分鐘之內學會怎麼挑西瓜,但是正常人能在兩分鐘之內學會怎麼挑理財産品麼?
遺憾的是很多銀行在賣理財産品之前並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承擔評估,也沒有幫助客戶推薦合適的理財産品。
很多人看到股市的慘狀就把自己的錢從股市裏面抽出來放到銀行買理財。但是親愛的們,整個金融市場都是彼此相關、互為因果的。買理財的人一多,理財很有可能會傲嬌地降低資産端的預期回報率啊,而且理財收益率也可能繼續出現大幅下調……
雖説有的時候理財産品虧了也不能全怪銀行,天要下雨,理財産品要虧,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是銀行的錯就打打官司,讓銀行承擔損失;不是銀行的錯也就算了,誰讓自己識財不明。但如果既不是銀行的錯也不是自己的錯,而是銀行員工的錯呢?就麻煩了。
之前某大型銀行出現了700多萬的飛單事件,就是因為理財經理忽悠顧客,最後某銀行把涉事員工開除了,但是投資人損失的700多萬誰來補?
綜上所訴,銀行理財,你長點心吧!
陷阱之四: 所有資金全部存銀行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銀行是國企保障,穩定有收益。但是,相信近幾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現象屢見不鮮,你的錢放在銀行所得利息真的快得過通貨膨脹嗎?
兩會期間,政府給出將2015年的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左右的指標,這意味著,1萬塊錢放在銀行一年利息是225元,而結合當年的通貨膨脹,實際上1萬塊只相當於9700元,所以你實際上存在銀行的錢還比不過通貨膨脹。
利率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就曾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兩種職業歌女和醫生,假設從事這兩種職業的人一生中得到的總收入相同,那麼,對於一個對錢很看重,哪收入高就去哪找工作的年輕人,他該選擇哪一個職業呢?
先看歌女:貌美年輕時,收入特別高;當年齡往上跳,收入便下降;人老珠黃時,再無人問津。再看醫生:求學時,收入是零或負數;做見習醫生時,收入較低;30歲後,經驗不斷增長,病人數量慢慢增長;40歲後,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收入越來越高。
如果想獲得更多的錢,年輕人應該選擇將未來收入折算成當前的現金價值後,收入總額最大的那種職業。涉及未來的錢,自然就得將利率考慮進去。利率高,對於吃青春飯的歌女有利;利率低,對於大器晚成的醫生有利。
利率高的話,早期收入較高的歌女就可以將錢存進銀行,這樣若干年後,就能得到更多的錢。利率低的話,對醫生沒什麼影響,對歌女卻有影響,因為她以後的生活沒有了保障,相比較而言,醫生這行比較得利。
不要以為利率一直是正數,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還會産生負利率。負利率是指把錢存進銀行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貨幣本金不僅沒有讓自己增值,反而貶值了。
負利率將會對人們的理財生活産生重大影響,面對負利率時代的來臨,將錢放在銀行裏已經有些落伍。
理財這事,不能僅僅看收益,風險、資金回收等方面都要考慮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投錢就OK!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具有前途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網友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