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良資産證券化面臨挑戰

  • 發佈時間:2015-10-20 10:22:07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日前,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國際”)在京舉辦不良資産證券化研討會。中誠信國際結構融資部總經理李燕在此次研討會上指出,證券化作為國際上處置不良資産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我國的實踐中仍面臨著問題和挑戰。

  李燕表示,從法律環境看,不良資産證券化過程牽涉眾多交易主體,交易結構複雜,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保證其運作。但目前我國在資産證券化領域仍缺乏專門的法律或行政法規,甚至還有一些法律規定與資産證券化業務的推行形成了一定衝突。而在商業銀行不良資産的批量處置領域,也缺乏相應的配套法規支援。由財政部和銀監會2012年聯合下發的《金融企業不良資産批量轉讓管理辦法》(財金〔2012〕6號)對金融企業不良貸款批量轉讓進行了規範,但同時也規定金融企業批量轉讓不良資産(指10戶/項以上)只能定向轉讓給資産管理公司,因此無論是發行方還是投資每人平均受到了一定制約。

  另外,在不良資産支援證券的發行定價中,存在著現金流不易預測、定價困難的特點。與正常類貸款不同,不良資産本身就是不能正常還本付息的貸款,現金流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不良資産批量轉讓時通常需要打折轉讓,打折多少會牽扯各方利益,不良資産定價通常是以未來可回收的債權數額減去回收成本為基礎,再考慮流動性溢價和其他投資的機會成本後確定,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因此,估值難度大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方面。

  在不良資産支援證券的交易結構設計中,由於基礎資産為已經逾期的貸款,信用品質較差,需要採用多種信用增級手段。除了傳統的優先/次級結構外,充足的超額抵押、額外的流動性支援、流動性儲備賬戶設置、更加嚴格的回收款觸發機制等都應納入其中。這些增信措施在提高優先檔資産支援證券信用品質的同時,也對證券發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李燕最後指出,在評級領域,因不良貸款本身就是違約貸款,信用風險評估的考察重點為回收價值評估。這除了要求分析師詳盡地調查單筆貸款回收情況外,還要對宏觀經濟及區域環境、司法環境、擔保物估值等多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此,除了對評級分析師自身素質的要求提高之外,評級工作量的大幅增加也成為該類型産品的特點。此外,商業銀行尤其是存續期較短的中小銀行,由於資訊系統建設不完善,或是處理不良資産經驗積累較少,並不能提供覆蓋完整經濟週期的歷史數據,這也為評級機構依據歷史數據構建不良貸款回收模型帶來一定挑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