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江,找尋傳統農業的現代發展空間

  • 發佈時間:2015-10-20 08:29: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鄭驚鴻

  貴州從江,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與廣西接壤,境內1600多座峻嶺崇山和7條河流隔斷了世居此間的侗、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與外界的更多交往,同時也讓具有千年曆史的稻魚鴨農耕迴圈系統得以完好保留。2011年6月,在中科院有關專家的支援下,“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試點,成為我國第四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自此,從江古老的農耕方式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完整的迴圈體系讓世人驚嘆,也給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反思和啟迪。

  稻魚鴨系統,生物防治創舉

  黔東南侗族沒有文字,但侗族人是以歌傳史,從當地古歌、傳説等口述史資料推斷,侗族人在依山勢而建的梯田中養魚養鴨有千年的歷史。侗族先民早年生活在江河下游的寬谷河網地帶,有著“飯稻羹魚”的傳統生活方式。他們沿山造田,田林相嵌,以種植的糯稻為主要食物來源,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將魚、鴨引入稻田,形成稻魚鴨共生的複合系統,一田多用,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在同一塊田上既收穫了稻米又收穫了魚鴨。

  “每天清晨,你可以看到侗家人三三兩兩地挑著擔子去田間勞作,擔子一般有4個籠子,飯、飲水及生産工具一頭,另一頭兩個籠子都是鴨子,魚可以放養在田間。”從江縣農業局副局長諶洪光告訴記者,什麼時候在哪塊田中放養多大的鴨子,都有一定的講究。主要是根據田中魚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淺而定,以鴨子的大小和放養數量不構成對魚的生存威脅為原則。“稻魚鴨共生構成了一個效益極高的資源迴圈利用、自成體系的生態經濟系統。稻田為魚類的生長提供了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和有機食物,而魚、鴨則為稻子清除蟲害和雜草,促進其茁壯生長,這種傳統的複合共生體系不用施肥,也不會有病害發生。一塊梯田養魚、養鴨、治田一舉三得,被專家譽為是我國生物防治工程的創舉。”

  曾以從江稻魚鴨系統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為主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的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員張丹介紹説,通過對比研究表明,鴨稻共作區在收鴨時只有少量的草龍、異型莎草、稗草和無芒稗,鴨子對這幾種雜草的控制效果達到93%以上,對鴨舌草、節節菜和水虱草等其他優勢種類雜草的控制效果達到100%。稻魚鴨系統的總體抑制雜草效果顯著優於其他稻作方式,是較好的生態稻作方式。

  農耕文化博物館,保存完整,盡顯詩情畫意

  從江梯田有“農耕文化博物館”的美譽。一大早從縣城出發赴月亮山腹地,去探訪被稱作“開在雲天裏”的加榜梯田。沿著彎彎曲曲的都柳江、加車河一路盤旋而上,翻過一座又一座或一瀉千里或高入雲端抑或是只能種著兩畦水稻的簸箕丘。

  儘管直線距離只有80公里,但到達海拔830米的加榜梯田的中心地帶已是中午時分。正是即將收穫的時節,同一座山坡由於不同的海拔或金燦或碧綠形態各異,奇的是同一個緯度山坡也因不同品種的收穫期不同亦呈現黃綠相間的跳躍景觀。諶洪光告訴記者,綿延25公里的梯田,僅僅糯禾就曾有200多個品種,至今常年耕種的也還有32個品種,這是古時遷徙到此地的侗族先民根據不同的地勢、緯度、日照而長期實踐選育出來的地方品種,是寶貴的農業品種資源。這些傳統品種,既有能適應冷、陰、爛、銹高海拔稻田的品種,又有能適應土壤貧瘠、土層薄的山坡梯田的品種;生育期最長的可達210天,最短的只要60天。成熟期不同的水稻品種並存,大大提升了抗災能力。因此可以確保即使遇上了乾旱,也能找到合適的品種補種,揚花時即使遇到連天陰雨,也有品種能順利結實。

  高增鄉小黃村,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侗寨。一條潺潺小溪穿寨而過,四週青山高入雲端,幾百棟吊腳木樓依山傍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侗族大歌就出自這裡。村支書陳躍明介紹,全村共717戶,3471人,人人都愛唱歌,整個寨子有61支歌隊、61個歌堂。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各種傳統農具,在此間都完好保留並始終沿用,蒸鍋依舊是木製高筒。巧遇一位老者正在洗髮,一打聽,用的是稻稈燒後衝出的漿水,既環保又養發。

  而這千年原生態最近被收進村裏新蓋的三層木樓“小黃村博物館”。展館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圖文並茂詳盡記錄了侗族大歌的傳承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稻魚鴨系統的智慧。正巧,新聘的講解員侗族姑娘正在給來客講解:在依山傍水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小黃村人形成了獨特的山區稻作農耕文化,每年的穀雨前後,小黃村人就開始“寄秧”,過一個月,秧苗分到其他稻田裏的時候,就把魚苗放進稻田,等魚苗長到兩三寸,再放入雛鴨,於是就形成了典型獨特的侗族傳統生態農業系統——稻魚鴨複合系統。

  專注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10年之久的中科院地理與資源所研究員閔慶文説,在從江的廣大侗族聚居區,仍然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其民風、民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築以及民族形制都完整保留,堪稱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僅僅是稻魚鴨生態系統就有21個鄉鎮的294個村在沿用。

  農旅結合,變原生態為生産力

  如何讓原生態變為生産力,讓遺産地的農民從保護中受益?從江縣委書記王之政在從江工作9年,9年都在為從江傳統農業尋求現代發展空間。為了保護、傳承、利用、發展從江持續千年的稻魚鴨系統,王之政在縣長任上就大膽地每年從縣財政撥出1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稻魚鴨系統的保護開發,連續6年時間在21個鄉鎮分別建立示範基地,在提高群眾保護意識的同時,力圖實實在在地增加收入。副縣長蔣正才告訴記者,授牌以來,全縣已建立了5萬畝的稻魚鴨示範基地,平均畝收入達到5500-6000元,是原來的2倍。目標是到2020年,10萬畝的稻魚鴨系統畝效益達到9000元,覆蓋80%農戶。

  “世居月亮山的侗寨鄉親,外出都只能徒步,得益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稱號,腳下通往加榜的水泥公路2013年開通了。”加榜鄉鄉長楊玉春告訴記者,這兩年鄉里搞了稻魚鴨示範基地,探索並提高了稻魚鴨的最大承載量,並把以往自給自足的稻魚鴨産品申請了品牌賣到外面的市場。魚30元一斤,鴨35元一斤,糯米10元一斤,雜交稻5元一斤,畝收入可以達到6000元左右,比原來翻了一番。“現在也開始有摩托車穿行于月亮山侗寨了。”

  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為傳統侗族村落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從江縣培育了11家香禾、香豬龍頭加工企業,提升並創造了更多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使得農産品不再局限于日常的食用,而成為具有品牌價值的禮品;吸引社會的更多關注,獲得更多的財政支援和技術支援;傳統價值重新得到認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找到著力點,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下一步從江怎麼走?“良好的生態環境、綠色的農業産品、優美的自然景觀、傳統的農作方式、深厚的民族文化,這些都是我們從江潛在的發力點。”王之政坦言,走一條不同於東部也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生態環保、旅遊文化、健康休閒的旅遊農業發展之路。傳承文化,首先要做好保護這篇大文章,要保護好、傳承好農業技術,加強傳承人的保護,加大農村人才培養,並下足功夫吸引外出年輕人回鄉創業;加大農業産業化的投入,以稻魚鴨系統為核心,建立有機農業産業鏈,通過電商鋪設網點帶動農産品銷售升級,特別是在生産上要保護好原種,走精細化之路,形成上中下各品級的産品開發;發展農業旅遊,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觀賞、遊覽、品嘗、休閒、體驗、購物。

  “傳統農業裏有很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保護、傳承、發展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對於現在以及未來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對從江的自然、人文和發展一直情有獨鍾的閔慶文,對於從江稻魚鴨系統今後的走向充滿信心,他説,“憑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相對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將自然生態旅遊、民族文化旅遊和農業遺産旅遊有機結合起來,必將成為從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