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建濕地守護生命之水

  • 發佈時間:2015-10-20 08:31: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四川成都自來水六廠的取水口邊,徐堰河水從上游滔滔而來,碧水微瀾,清澈見底。這些水將經此流入千家萬戶,成為成都市百姓的飲用水來源。成都市郫縣環境保護局局長李曉紅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六廠每日供水量達140萬噸,與日供水量50萬噸的自來水七廠一起承擔著成都市主城區90%的供水任務。因此,水源地的水質安全把控關係著幾百萬百姓”。

  郫縣新民場鎮正是成都市飲用水源自來水六廠取水口所在地。面積只有17平方公里的新民場鎮,就有12平方公里在成都市自來水六廠的一級水源保護區內。正是因為徐堰河從整個新民場鎮橫貫而過,讓這個川西平原上的普通小鎮有了成都“供水總開關”的特殊屬性。

  按照當地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規定,取水口下游200米至上游5公里是一級保護區,保護區的寬度是河兩岸各1000米,徐堰河流過新民場鎮的區域幾乎全部處在一級保護區內——目前的8個村和社區中,只有一個不在一級保護區內。“按照保護條例,在這個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飲用水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不準進行有污染水源的旅遊活動和其他活動。”李曉紅説。

  為了守護一方“生命之水”,祖祖輩輩生於斯長于斯的百姓放棄了會對水源造成污染的養殖業、産品加工業等發展機會。

  郫縣雲橋村村民王道才的家就在飲用水源保護地,自從成都自來水廠在附近取水後,為保護水源,自家的地不能耕種了,田裏的水越積越多,原來的農田地下水位升高,水草、蘆葦漸漸成了主要植被。

  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郫縣林業局等相關機構的倡導下,郫縣雲橋濕地重建項目正式啟動,設計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將原本正在萎縮的濕地進行了退耕重建。保護區內不再進行農作物耕種,區內植物自然生長,小動物棲息,逐漸形成了集水生、水陸生、陸生於一體的濕地生態系統。

  當地村民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別處耕種,但大家深知保護這片水源地的重要意義,他們種點小菜都不會用農藥,還把秸稈收集起來當燃料,有的還種了果樹,自覺維護生態環境。

  隨著水流溯源而上,記者看到雲橋生態濕地內葦草叢生、碧波環繞,除了保留原有的水源涵養林,還科學配植了香樟、櫻桃等易於野生動物棲息和覓食的樹種,李曉紅告訴記者,這裡植被覆蓋率近90%,野生脊椎動物達112種。這片濕地就像天然的凈水器,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有毒物質的能力,對水源地水質改善起著積極作用。

  像雲橋這樣的集截污、凈化水質、涵養水源功能為一體的濕地,在成都的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已經建成327畝。成都目前已經在徐堰河、柏條河沿河100米範圍內利用現有溝渠、坑塘、低窪地規劃金柏、釣魚等生態濕地7個。為保證飲用水安全,成都市每年從市級財政中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撥付給郫縣,用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成都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截留農灌區、凈化水質的濕地保護和生態凈化系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