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增長放緩仍屬新常態 GDP"破7"無需過度焦慮

  • 發佈時間:2015-10-20 07: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再次被置於聚光燈下。19日公佈的三季報顯示,GDP增速季度值6年來首次“破7”,為6.9%,引來各方關注。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在世界經濟增長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對於經濟總量已經超10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而言,6.9%的增速實屬不易。

  從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到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從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到服務業佔據“半壁江山”……種種變化表明,這一增速是有含金量的。只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營造奮發有為、競相發展、深化改革的大環境,我們就一定能夠答好經濟轉型升級的考卷。

  編 |者 |按

  官方怎麼説:三種力量影響中國經濟 穩定運作大勢不改

  10月19日上午,國新辦就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回答了GDP增速為何“破7”等問題。

  盛來運説,三季度GDP增長6.9%,在7%以下,但是只下降0.1個百分點,還是在7%左右。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進入三季度以後,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首先,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經濟的復蘇不及預期,前段時間,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都紛紛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下調了0.2到0.3個百分點。

  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造成世界大宗商品價格、股市、匯市出現大幅動蕩,許多國家貨幣出現進一步貶值,加大了中國出口的壓力。所以三季度我國對外出口下降5.6%,降幅比二季度擴大了2.6個百分點,“三駕馬車”中出口的下行壓力是加大的。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傳統産業不僅在去庫存,而且在去産能。鋼鐵、水泥、建材這些傳統産能過剩行業的增速都出現了下滑,短期來講對工業下行産生了壓力。

  此外,前期增長比較快的汽車、手機等行業,受市場容量限制進入了調整期也是原因之一。

  國際層面的因素和國內層面的因素相互疊加,加大了三季度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是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

  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是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也沒有變。

  首先,經濟運作仍在合理區間。就業指標總體表現不錯,前三季度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的計劃目標。居民消費價格1~9月只上漲1.4%,而且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高於GDP。

  第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産業結構在繼續優化,突出表現在服務業增長比較快,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更加明確。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達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資本形成總額高15個百分點。

  另外,轉型升級勢頭非常好。在中央一系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新經濟、新動力加快孕育。

  以上情況説明,在經濟的新常態下,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都在有序地推進,這也説明調整符合規律,轉型符合方向,發展符合預期。所以中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大勢沒有變化。

  今後,中國經濟會繼續保持總體穩定運作的態勢。

  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現階段達到了一個新的均衡。現在影響中國經濟有三種力量,一種力量是下行壓力,下行壓力在短期之內,尤其是中國結構調整沒有完成之前會一直存在。

  第二種力量是支撐力。因為中國經濟仍處在戰略機遇期,穩定運作的基本面沒有變化,支撐力較強。

  支撐力來自於什麼?首先是來自於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仍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跟新技術結合會創造出新的增長動力。其次是來自於中國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仍然具有後發優勢。第三是來自於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這三個層面構成了中國經濟穩定運作的支撐力。

  還有一種力量是新動力。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正在進一步釋放。此外,雖然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減少,但是人口素質在提高,人口紅利也很大。比如現在每年有七百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構成了中國人才的紅利。在這些因素推動下,新經濟、新産品、新業態形成一種新的動力。

  中國經濟的運作受這三種力量的支配,並通過它們來決定中國經濟的走勢。

  現階段由於我們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傳統産業佔的比重相對比較大,調整的時候可能感覺到下行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假以時日,隨著新動力的成長,潛力的繼續發揮,中國改革繼續推進,創新步伐加快,支撐力和新動力交織在一起,會對衝下行壓力。所以中國經濟會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保持中高速的增長,這是四季度包括今後一個時期最有可能的運作態勢。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肯定有波折,經濟的波動是很正常的,但是穩定運作的大勢是不會改變的。

  專家怎麼看:經濟增長放緩仍屬新常態

  ◎張敬偉

  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三季度GDP同比增幅為6.9%。這一數據好于彭博預期的6.8%,但略低於前一季度的7%。

  經濟增長“破7”,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就前者而言,7%是中央定下的年底增長目標,這一指標可謂底線。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中國經濟能夠維持6.9%的中高速增長,“破7”也在意料之中。

  各大機構之前的預測也説明瞭問題。除了彭博預期的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也是6.8%,2016年的預期增長為6.3%。

  10月8日,由世界銀行(WBG)與IMF聯合發佈的《2015/2016全球監測報告:在人口變化時代實現發展目標》稱,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3.1%,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的持續上升。

  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在衰減,但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還是兩個市場的不景氣。

  國際市場方面,9月份美聯儲加息預期再次成空。美聯儲給出的理由是外部市場的不穩定,尤其是中國A股市場和匯市的動蕩不安。這意味著,一方面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並不那麼強勁,美聯儲對經濟復蘇缺乏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當美國將中國經濟視為影響貨幣政策正常化的主因時,全球市場前景已經堪憂。畢竟,中美兩國一直是全球經濟的主引擎和主心骨,中美“雙核”表現不佳,全球市場已無所依。

  股市匯市形成的寒蟬效應是,全球股市還在動蕩中,貨幣爭相貶值也成為態勢。加之日本和歐洲依然量化寬鬆,加大了中國出口壓力,貿易引擎的力度持續疲弱中。

  如果説出口壓力拉低的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進口兩位數的下跌,則意味著中國需求的嚴重不足,也導致了全球性商品價格的下跌。中國經濟和全球市場的不景氣互為表裏、相互印證。

  中美兩國已經意識到“雙核”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貨幣政策調整上,兩國都開始變得謹慎。美聯儲再次延時加息,中國則維持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相對穩定。

  中國調結構的任務依然繁重。股市動蕩之後,政策面變得小心謹慎,匯率市場化必須觀照全球反應。

  樓市去庫存的壓力加大,去年以來釋放的政策紅利,似乎並未改變三、四線城市的過剩壓力。至於傳統産業,不僅在去庫存,而且在去産能。

  調結構的壓力也決定了政策面不可能通過既往大投資的方式實現穩增長。畢竟有前車之鑒,不能飲鴆止渴,因而積極的財政政策注入的投資項目不再單純著眼于眼下,而在於交通、水利、民生、城市基礎建設等見效慢的項目上。

  貨幣政策則注重穩步直接釋放流動性(降息降準)和多種創新貨幣手段的運用。而且,政策面還要避免被外部市場和機構理解為中國式量化寬鬆——這將導致全球更加紊亂的貨幣戰和貿易戰。

  因而,投資引擎在第三季度也疲憊乏力。

  消費層面則喜憂參半。13億中國人中只有3億左右是中等收入水準人群,其消費又有相當比例轉移到海外市場,造成服務貿易的逆差。因此,全民消費並未形成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足夠支撐。“三駕馬車”引擎動力均不足,中國經濟能夠維持6.8%的中高速增長,已經很不錯了。何況,這一經濟增長速度依然處於7%的正常區間內。

  中國經濟也呈現出好苗頭。一是産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兩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二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初見成效,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新經濟、新動力加快孕育。譬如網上零售額增長加速,1~9份增速在36%左右;1~9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政策怎麼辦:減稅支援實體 改革明確預期

  ◎馬光遠

  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三季度經濟數據,GDP增速跌破7%,創下2009年二季度以來最低的季度增長值。但我們要客觀、冷靜地看待GDP增速回落。

  6.9%的增速並不是一個很差的速度,而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速度。在三季度很多宏觀數據加速下行,以及國際、國內很多因素都非常複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速能夠達到6.9%,已經相當不易,這是各方面努力的結果。

  無論是從經濟增長的週期,還是從當下經濟的基本面來看,這個速度都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但必須指出,這不是近期的低點。從趨勢看,GDP增速下行壓力短期內將一直存在。企業家、政府官員對此要有清醒認識。

  另外,一些重要的宏觀指標繼續下滑,預示舊的增長引擎走弱。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下降1.9%,製造業依舊在掙扎。固定資産投資繼續創新低,增速下滑至10.3%。投資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製造業投資下滑和房地産投資下滑,投資下滑對經濟的影響很大。

  房地産投資增速跌至2.6%,房地産引擎宣告“熄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0.5%,不好不壞;進出口同比下跌7.9%。這些數據再一次提醒我們,過去拉動中國經濟的舊馬車已經走不動了,經濟增長急需動力轉換,尋找新的增長點。

  GDP增速回落,未來的政策方向如何?

  第一,全球因為新興市場經濟的衰退而引發二次衰退的概率仍然很大,二次金融動蕩如果爆發,中國將置身於風暴中心,對此要有政策準備。

  因此,絕不要在刺激經濟增長速度上做文章,而是應該將防範風險視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防風險對中國經濟的意義遠大於快速、大幅增長。特別是企業債,如果出現問題,會引發大的風險。

  第二,在貨幣政策上,特別是利率匯率政策上,要有危機意識。匯率政策不能強撐,要看到人民幣在當下被高估的事實。

  考慮到中國本質上已經進入通縮,貨幣政策繼續寬鬆是必須的,應該堅持降息降準的基調,未雨綢繆,補充提供流動性。

  第三,要下決心大幅度減稅,給企業減負,搞活實體經濟。

  第四,要穩定房地産預期。房地産投資的下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房地産政策要繼續回暖,在銷售端,要儘快實施一套、二套房首付20%的政策,降利率、減稅。在投資端,要給資質好的開發商融資,取消融資限制。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房地産業不穩,中國經濟也不會穩。

  第五,一定要給民眾明確的改革預期。改革要在重大問題上堅持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基調,要破局、要打破利益阻礙。如果民眾對改革充滿希望,創新創業熱情迸發,經濟肯定能加快復蘇。

  最後,要下決心取消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體制機制,加大刺激消費的政策力度,把消費留在國內,讓老百姓敢於消費。

  (作者為經濟學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