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有了水的旱山村 謀劃産業摘“窮帽”

  • 發佈時間:2015-10-20 04:29:43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成棟

  “來嘛,莫客氣。”10月9日,剛走進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棬坪村,村民遊年發夫婦把記者帶進了三層小樓的家中。

  剛坐下,這對遠近聞名的種茶大戶就喜滋滋地説:村裏通水後,家裏便開始種茶,如今10畝茶園年收入16萬元不在話下。

  不止是遊年發夫婦,走在棬坪村,問及如何走上的致富路,一個關鍵字反覆被提起:水。

  曾經:

  十年九旱,每人平均收入僅3450元

  村支書劉成華給記者展示了一張村裏6年前的照片:照片中的棬坪村,滿是光禿禿的山嶺和低矮的瓦房。“那時,村裏非常缺水,很多農作物根本就種不了。”

  能種的,只有耐旱的玉米和馬鈴薯,“一畝能收500斤苞谷就不錯了。”一位村民介紹,村裏多數土地一年只能種植一季,冬天沒水,種啥都活不了。

  不僅如此,那會兒,村民們吃水都成問題。劉成華説,村裏20歲以上的人都有這樣的記憶:天不亮就得拿著水桶到三公里外的水井取水,日日如此。

  村裏的祖祖輩輩都在與乾旱作鬥爭,但由於缺技術、缺資金等,村民的努力始終沒有什麼成效,連當地民謠也唱到:十坡九嶺土瘠薄,十年九旱災害多……20多年前,眼見日子越過越窮,為了能夠交得起一雙兒女的學費,遊年發夫婦遠赴東部沿海謀生。與這對夫婦一樣,當時的村裏掀起了務工潮。

  這麼多年,貧窮,一直是村民們抹不去的傷痛。到了2008年,棬坪村每人平均收入也不過3450元,以當時的標準計算,屬於省級貧困村。

  對策:

  五小水利+小農水加強蓄水

  改變迫在眉睫,但棬坪村的出路在哪?

  首當其衝是解決缺水的問題!

  2008年,棬坪村被列入當地水利建設重點區域。筠連縣水務局技術人員查看了地形後認為,棬坪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屬喀斯特地貌,土層淺薄,地表水缺乏,同時,依靠大型工程來解決用水問題也不現實。但是,這裡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此,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通過修建小農水和小水窖、山平塘等“五小水利”工程來蓄積雨水。

  此外,為了保證新修的工程運作管護,筠連縣水務局將棬坪村列為首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機制改革試點村,“當時沒有確權這個説法,但是大體思路就是‘誰修建,誰收益、誰管理’。”

  2009年冬天,村裏開始依照地形、人口及耕地分佈情況興建“五小水利”工程和小農水。一年後,村民們投工投勞數萬人次,籌資30多萬元,修建起了3000多米長的堰溝、56口山平塘、150口微型水窖,足以滿足385戶村民生活用水及5000畝土地用水需求。同時,配合水源工程,當地還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2010年初,祖輩挑水的村民終於用上了自來水。

  産業:

  全村種茶5000畝,每人平均收入過萬

  有了水,棬坪村的村民開始謀劃著發展産業。

  在確定蓄水思路之後,2008年秋天,村民們在筠連縣農業部門的建議下開始種植茶葉,“秋天種植蒸發量小,成活率高。我們當年便引入500畝茶苗。”劉成華説。

  誰也沒有想到,這催生出了當地一個支柱産業。

  試點的第二年,剛剛出茶的茶苗每畝産茶20公斤,産值超過3000元,這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外出務工的村民們也紛紛打算回鄉種茶。

  2009年,遊年發夫婦也加入到種植茶葉的行列中。起初,他們種下了4畝茶苗,沒想到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每畝可收茶葉100公斤,每公斤可以賣到160元!第二年,夫婦倆決定投入全部資金,把種植面積擴展到10畝。

  劉成華介紹,進入2010年,村裏水利工程全部竣工後,全村的茶葉種植面積激增到5000畝。如今,全村385戶有312戶在種茶,2014茶葉産值達600萬元,帶動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1500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