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躍居材料學領域首位 獲諾獎能力威脅日本地位

  • 發佈時間:2015-10-19 14: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中國躍居材料學領域首位 獲諾獎能力威脅日本地位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道日本《讀賣新聞》10月18日刊登題為《中國諾貝爾獎獲獎能力猛增威脅日本地位》一文。作者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高級研究員林幸秀。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大陸土生土長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我想,中國科學界正為此感到歡欣鼓舞。但另一方面,他們或許也會感到一絲苦澀。

  獲獎的屠呦呦在中國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即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學經歷,不是科學院院士。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1977年以後,中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以來,中國的科研資金投入增大,科研設備也開始採用最尖端産品。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科研人員的論文數量也驟增,論文數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

  日本在本世紀初在論文數量上還佔據著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最近已下降至第五位。另有統計顯示,日本的論文品質排在世界第12位。日本在最為擅長的材料學領域也被中國趕超,現在中國躍居該領域第一位。

  有人認為,今後中國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將持續增加,這是理所當然。另有觀點認為,中國科研在質的方面還是與歐美和日本有差距。

  去年夏天,我在常駐北京的歐美國家外交官中就中國的科學技術搞了一項調查,他們一致表示,無論是在論文的質還是量上,中國都有某種嚴重的不足。例如,以技術革新為基礎的社會和經濟結構變革並未出現,沒有獨立自主的創新産品,基礎研究也缺乏獨創性。但是,一旦突破了這些不足,中國就有可能逼近世界第一位的美國。

  中國的強項在於同美國的聯繫網。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大量前往美國留學,與美國科學界建立廣泛的渠道,並向美國科學家學習專業知識。估計今後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獲獎的事例將增加。

  而目前的日本卻後繼乏力。日本科研人員論文的質和量都過了高峰期,正在走下坡路。日本年輕人也多為內向型性格,不願到海外歷練切磋。諾貝爾獎獲獎一般在研究成果出來的20年或30年後。日本未來還可保持一段的獲獎勢頭。但照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到2020年或是2030年以後,日本必將陷入危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