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巨頭迎合併熱潮 背後資本大佬鼓吹推動
- 發佈時間:2015-10-19 07:41: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3年前,優酷和馬鈴薯的“聯姻”震驚了網際網路圈,中國億萬網民瞠目:網際網路企業家還可以這麼玩兒?3年後的今天,58同城與趕集、滴滴與快的、美團與大眾點評,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紛紛玩兒起了“同類項合併”。
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併,是資本寒冬下的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強強聯手佔領高地的上策,抑或是資本層面的精心策劃佈局?這仍是業界關心的問題。而巨頭合併後,會不會再出現“阿裏擬45億美元收購優酷馬鈴薯集團”的場景,誰也無法預測,因為網際網路的明天充滿了未知和機遇。
表面上的“聯手經營”
今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迎來了行業內部合併的一波浪潮。
2月14日,滴滴快的宣佈合併。雙方將實施Co-CEO制度,而不是其中一家管理層主導,原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將同時擔任新公司的聯合CEO。
4月17日,58同城宣佈戰略入股趕集網,雙方共同成立58趕集有限公司。根據協議,合併後,兩家公司將保持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
10月8日,美團、大眾點評兩公司共同宣佈合併後的格局,新公司將實施聯席CEO制度,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並將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
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捉對合併。從每次合併的情況來看,合併後的公司模式都相同,實行聯席CEO制度,保持各自品牌和團隊的獨立性。更早之前的優酷馬鈴薯合併後也採用了這種模式。
從每次合併前夕,雙方老闆寫給各自員工的公開信中可以看出,幾家網際網路公司都是以對等的姿態坐在談判桌前,共同描繪未來,而老闆們也許諾:“強強聯手,保證團隊穩定,保障員工利益,是合作的關鍵原則。”
實際是“大魚吃小魚”
上述對等的模式真的可以持續下去嗎?團隊和品牌的獨立性如何保證?這些可能並沒有合併時對外宣稱的那麼簡單。
“一山怎麼能容二虎?最終還是會以一家默默退出而告終。”知名網際網路學者李易這樣評價網際網路公司的合併模式。他認為,像滴滴快的、58趕集和最早的馬鈴薯優酷,其在兩兩合併之初,本身就不是一個體量級別的公司。
知名IT觀察者洪波也有同樣的觀點。他以優酷馬鈴薯為例説到,優土到後期,基本上是馬鈴薯的高管退出,由優酷來接管。58和趕集也差不多,相對來講,58的生存狀況可能更好些,所以58是主導方。滴滴和快的在合併時,也聲稱換股對等合作,但實際上,也是滴滴收購快的,快的的管理團隊也是在完成合併後退出。
除了專家的分析外,數據也能佐證這一觀點。通過百度指數,可以調取近一年的數據。輸入“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兩個詞彙,從今年2月份開始,顯示滴滴打車熱度的曲線明顯高於快的打車,而在2月之前,兩公司的熱度曲線基本持平。而就在2月份兩家公司正式“牽手”。同樣,輸入58和趕集,也出現了類似的曲線走勢。
數據不能證明合併後一家在營收和公司地位上的衰敗,但足可以證明,合併後相對弱勢的一方品牌的弱化變得更為迅速。
大眾美團情況特殊
上述大魚吃小魚的特徵並不能用來概括大眾點評和美團之間的“聯姻”,這對歡喜冤家的情況有點特殊。
大眾點評和美團的立足點和屬性完全不同,大眾點評的傳統業務不是團購,是做點評的,是帶有媒介屬性的。而美團作為團購出身,是具有電商屬性的。
所以,這兩家公司合併後的走向,被業界人士做出各種測試和解讀。
“我覺得這兩家將來有一種可能是,先合併,然後再分家。”李易大膽地猜測兩家公司今後的走向。他認為,兩家在合併的時候,大眾點評可以把自己的團購業務撥出去,交給美團,美團可能打包在一起,奔著上市去。“不管怎樣,他們都會堅守各自之前擅長的領域。”
□分析
資本做局主導合併
短時間內這麼多家網際網路巨頭走向了合併,業界均紛紛猜測,這與資本的推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李易贊同這種觀點,他甚至認為,完全是資本層面在“搗亂”。
“以這次美團和點評的合併為例,肯定是紅杉等資本大佬在後面做的局。”李易肯定地説,紅杉資本是美團和大眾點評兩家的大股東,其在兩邊都有投資。合併之前,兩邊一直打價格戰,紅杉就得兩邊一起燒錢。推動合併的好處就是:一方面節約資金,減少對兩邊燒錢式的投入。另一方面搞壟斷,一些小的創業者就會感到恐慌,然後低價把公司賣掉。這樣一來,資方既減少了支出,又增加了收益,是他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但洪波認為,資本作為推手的作用是存在的,但沒有那麼大。
“大家不要高估了資本作為推手的力量,”洪波説,如果兩家合併了,幕後的紅杉資本肯定收益較大,但紅杉畢竟要説服兩方的管理層、董事局團隊和兩方的股東,這兩方的股東涉及到騰訊、阿裏這樣的巨頭,沒有一個靠得住的理由,是不那麼輕易能説服的。“其實還是出於兩邊各自利益的考慮,他們同意合併,最終才成功的。”
資本寒冬遠未到來
不管怎樣,資本在這一樁樁合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論作用大小。但為何資本偏偏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動作,是不是意味著資本寒冬的到來?
網際網路資深觀察者、專欄作家李東樓認為,最近一段時間,中概股和A股市場確實表現不佳,也確實有些投資基金在今年出了問題,最近也聽説在上一波投資熱潮中已經投到“彈盡糧絕”的風險投資機構,資金出現缺口的事情,但這遠遠達不到資本寒冬的地步。
“所謂的資本寒冬,是融資難。但融資不是今天難,是天天都難。”李易認為,現在完全是資本在嚇唬人。資本方永遠是希望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高品質的産品,這是毋庸置疑的。現在放出資金吃緊的聲音,可以換取他們最願意看到的場景。以前的公司1000萬美金不賣,現在500萬美金就趕緊把股權賣了出去。
“更多的是投資方、資本方在借助股災這個宏觀背景在恐嚇我們的創業者。”李易説,特別是多數網際網路概念股都是在美國上市的,這些投資人在A股的巨震當中並沒有遭受到多大的影響。
在第二屆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今日資本創始人兼總裁徐新坦言:“現在的O2O也好,移動電商也好,都還在燒錢,這時候如果你想拿到錢,如果我是你,我就降價融資。”徐新解釋説,企業倒閉了是不值錢的,最關鍵是能不能打勝仗,如果能打勝仗,價格便宜一點也可以,拿到錢才是扭轉戰鬥勝負的重要拐點。
□影響
不管導致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合併的真實原因和動機是什麼,但是合併是實實在在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那麼這些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合二為一對市場有什麼影響,究竟是利還是弊,或者利和弊哪方面更多點?對此,李易作出如下總結:
利
合併企業獲得優勢
從市場角度來説,是有利的。合併之後競爭會減少,行業會更規範。比如滴滴、快的合併後,雙方的精力會更多地放在對有關部門的公關上,遊説交通部門,遊説各地政府。合併前兩家天天打仗,抽不出手來做這些應該做的事。合併之後,雙方之間的爭鬥告一段落,新公司在市場上達到一定份額了,也可以當做砝碼,也就有了和有關部門博弈的資本。
對於已經合併的企業來説,都是既得利益者,都是有利的,也是有利於發展的,而且每一家走的似乎都很順利。不過,馬鈴薯優酷是個特例。李易分析原因是在於,優酷馬鈴薯即便合併之後,在市場上仍然有大量的巨頭型競爭者,比如愛奇異、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大佬級公司。兩家合併後市場份額未能超過百分之八十,無法成為寡頭,也無法壟斷行業,這是導致合併後發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弊
對用戶與行業不利
對消費者和用戶來講,是不利的。選擇少了,優惠便少了。普通用戶獲得因為競爭而産生的促銷、打折和返券兒等活動越來越少了。
同時,對於那些沒有加入到合併行為裏的企業也是不好的,兩家合併是強強聯手,壟斷市場,對小型企業是有打壓的作用。
“我認為資本現在的這種促成合作的做法是很壞的”。李易表示,從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發展來看,合併是不利於創新的。他拿美國來舉例,如果美國要搞一個帶有壟斷色彩的並購,都是跨日持久的,需要很長時間的審查,因為這些事大家看得很明白,對行業不利,但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太重視這件事情,沒有過於繁冗的審批流程。
兩家巨頭合併成為寡頭,行業裏的其他小夥伴們就很難活下去,沒有了競爭對手,寡頭很難有創新的動力。比如百度,在搜索領域佔據絕對優勢,但其近幾年也面臨著創新困境,在核心業務搜索引擎上,是很難看到他們的創新了。因此,企業合併之後,不僅不利於行業內其他小企業的創新,也不利於大巨頭自己創新,這是業內公認的事情。
□前景
優土或被深度整合
就像文章開頭所講的,網際網路的未來充滿未知和機遇,下一秒發生什麼都有可能。今年內的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合併,短期內並不能預測到未來的走勢會如何,但已經牽手3年有餘的“優酷馬鈴薯”,在前幾天有了個新的節點。
10月16日,阿里巴巴對外宣佈,已經向優土公司董事會發起收購要約,擬以每ADS(美國存托憑證)26.60美元、總金額將超過45億美元,收購除阿裏持有股份之外的全部流通股。要約交易的完成,需要等待雙方並購協議談判及阿里巴巴集團對優土盡職調查的完成。
在此之前,2014年5月,阿里巴巴以12億美元入股優酷。截至2015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優酷馬鈴薯流通股的18.3%,
對此,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在成功私有化成為阿裏全資子公司後,優土不排除會與阿裏影業深度整合,但這無疑是個好的選擇。
可以預見的是,在阿裏全面收購優土後,將從用戶、廣告、內容採購、頻寬成本以及多種變現模式上,幫助優土全面升級。
即便如此,在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領域,優酷馬鈴薯的命運軌跡也未烙上句號。
命運或還在資方手中
對於其他幾家已經合併的公司,未來的走勢和命運,或許還是掌控在資本手中。
“滴滴快的未來有沒有可能被某一巨頭吞併,可能性是有的,但不大。”網際網路分析師、萬擎諮詢CEO魯振旺分析稱,因為在出行叫車的市場,目前來看,滴滴快的做得很好,現在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政策,一旦與政策放開,滴滴快的在叫車領域裏有著絕對的優勢,是很容易掙到錢的。再有,這家公司股權分散,對於資本方來講,誰都不太願意放棄股權。
而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盈利。兩家現在有大量的地麵糰隊,員工數量已經有兩萬人,如此大員工規模對應現有的營收肯定是要虧損的,對他們來講,下一步的動作是減員增效,再次被合併還是有可能性的。假如兩家還是處於虧損狀態的話,資本很有可能在其最低迷的時候,用低價將其吞併。
在魯振旺看來,58和趕集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合併後的盈利不是問題,在資訊分類領域,也沒有太大的對手,只需要考慮發展的問題,比如深入O2O市場,總體來講是屬於高枕無憂的。可能BAT對於這塊市場並沒有那麼感興趣,目前來講,短期內不會有再次被吞併的可能。
“但總體來講,對於整個網際網路龐大的市場,幾家合併的公司未來究竟會怎樣,誰也説不準。”李易總結説,因為中國網際網路還有很大的空間,在資本的影響下充滿了未知數,但不管怎麼變,至少寒冬未至。
京華時報記者孟凡澤京華時報製圖何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