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育種技術讓藏區“明星”換新顏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37:1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傑本報記者繆翼

  相比玉米、水稻、小麥,青稞算不上什麼高大上的農作物。然而,當汽車行駛在西藏,你會發現有農田的地方就有青稞,青稞種植面積佔全區耕地面積的70%;藏民的餐桌上也一定少不了糌粑、青稞酒,這註定了青稞的身份和地位在藏區是何等重要。

  科技再攻關繪製全球首個青稞基因圖譜

  “我們成功繪製完成了全球首個青稞基因圖譜!”這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説的第一句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這表明,揭示出了青稞的高原適應性機制,解讀了其起源、馴化和栽培選育過程。”

  據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從事青稞基因研究工作的曾興權介紹,此次青稞基因組測序,發現了360多個具有高適應性的基因。

  青藏高原有著廣泛的生態環境,不同區域降雨、溫度、土壤類型、植被和紫外線輻射各不同,這賦予青稞具有高原極端條件下廣泛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此次測序的青稞為純合度相當高的,在西藏具有長久種植歷史的品種,因為該品種避免了雜交産生的干擾。這些高適應性基因包括耐旱,耐薄(即耐貧瘠)等,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是分不開的。

  曾興權舉例,河谷裏面生長的青稞,就不能很好地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環境,因而青稞優良作物的選擇有兩個重要參考量:適應性廣、産量性狀好。

  華大基因項目負責人趙山岑表示,作為麥族的重要一員,青稞基因組的發表,不但幫助研究者更好理解大麥類作物的不同馴化途徑,同時也使得其能夠結合大麥、小麥,以及其祖先品種探究麥族的進化歷史。“耐寒缺氧等極端環境的適應性問題更好地為我們進行高原類作物的改良指明瞭方向,有助於解決民生中的糧食問題。”

  增收新途徑高産新品種每畝多收 50 斤

  在玉米、水稻等創高産的當下,青稞也“不甘示弱”,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尼瑪扎西團隊歷經19年,選育出的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以高産、抗病毒、營養價值高等特點于2013年通過品種審定,當年的示範面積達10.6萬畝,平均每畝增産26.5公斤,全年青稞産量達66萬多噸,創近10年新高,為青稞種植戶帶去了增收的希望。“目前,全區5個地市40個縣的推廣面積達43.7萬畝,佔全區青稞種植面積的25.7%,畝均增産25公斤以上,純收益近5000萬元。”對於這一系列指標,尼瑪扎西如數家珍。

  “‘藏青2000’高産、白粒、大穗、高桿,品種潛力非常大。”在全區最大的“藏青2000”良種繁育基地——白朗縣,尼瑪扎西的話得到了印證。

  去年,該縣巴扎鄉金嘎村村民達瓦頓珠家的93畝耕地中,有85畝種植了“藏青2000”,這個比例足以表明達瓦頓珠對這個新品種的肯定。

  果然不負眾望,達瓦頓珠家的85畝青稞産量達3.4萬公斤,收入19余萬元。

  在白朗縣,像達瓦頓珠這樣增收致富的農民不在少數。據介紹,自2013年白朗縣大面積推廣種植“藏青2000”以來,種出過畝産448公斤的最高紀錄,為當地糧食産量增産275萬公斤,以市價每公斤3.9元計算,農民增收1072.5萬元。

  白朗縣“藏青2000”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也讓全區青稞種植受益良多。目前,全區“藏青2000”推廣面積已由2013年的10.6萬畝增加到今年的80萬畝,對全區青稞增産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功能在轉型

  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起初,青稞能根深蒂固于藏區人家,與它給予高原人民飽腹的滿足感是分不開的。而如今,作為西藏第一大特色産物,青稞已經開始走上了創新之路,正在以單一的吃飽生産型向産業化經營型轉變,從糌粑到西式麵包,再到40多種豐富的食品,融合了生命之糧與保健食品等元素,是青稞走向縱深的標誌。

  尼瑪扎西介紹,科研人員正在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通過青稞的基因培育那些富含營養價值的青稞種子。“把青稞裏的β葡萄糖含量進一步提高,使得青稞更加有利於健康。”提到未來的育種目標,尼瑪扎西還是很有信心的,“由於添加劑是現在食品中的一個重要成分,青稞的品種研究也在朝這方面發展。”接下來,他們將從青稞的功效成分角度出發,研究麥芽在不同時期,其功效成分的變化,然後做成添加劑。“目前已經開發出來一種添加劑,其功效成分高,可以做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另外一個研究方向就是用糯青稞做青稞食品。”

  50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青稞在變遷著,變得更加營養、高産、豐富多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